“虽然没水没土没树没电没路,但足足有600亩,咋租?免费给你用,一辈子都行!”
“那咋行,这显然不合适?”
“没啥,你能让这地方啥都有,就是对我们的最大贡献!”
“那好,既然你们如此支持我,我也不能怂……”
2008年,在榆林市吴堡县岔上镇的一次对话,影响了谈话双方14年。因为这次交流,刘家里村的丁韩民让川口村光秃秃的红寨则绿树成阴,有了影响全县乃至榆林的生猪养殖产业,吴堡县数万百姓的致富有了方向,乡村振兴有了“领头羊”。
回馈乡亲返乡搞养殖
父亲早逝,丁韩民兄弟姐妹4人是靠着乡亲们救济长大的。“我厌倦了外面生意,还是回家养猪踏实。”在外打拼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的丁韩民说。
当年,他满吴堡县找地方打算搞养殖,于是便有了前面那番对话。返乡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花2万多块钱,为村里800多人每人买了2袋面粉。“能不能致富再说,先让乡亲们能吃饱!”丁韩民这样想。
打井、栽树、拉电、修路,丁韩民一步一个脚印,一边到处考察现代化养殖技术,一边完善周边环境。
养殖用的饲料是当地百姓种的玉米、饲草,产生的猪粪又送给老百姓……他建立的全生态自动化养猪体系,既不给地方造成生态污染,还给村上带来了实惠。
公司创办至今,年养殖生猪规模达2.2万头,年创产值5000万元以上,不仅吸纳固定就业人员41名,而且消化当地玉米、饲草等1500吨左右,为农民增收450万元。
农户入股稳稳致富
2016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镇政府找到了他。“我心里头算了笔账,带领整个镇没啥问题!”丁韩民说。
他建议全程托养模式,合作农户向公司缴纳养殖股金5000元,由公司负责饲养场地、饲养人员、防疫、销售等,每年给贫困户1000元分红。
实际上,他不打算要老百姓的钱,说让农户入股,只是为了体现合作,让乡亲分红时更心安。当然,丁韩民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存入由镇政府和公司共同管理的专户还能存银行吃利息!”182户共91万元,存了4年,光利息就有16余万元,他全部给了村民。这4年,丁韩民累计为贫困户分红64.6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9年,薛张家山村经济合作社开展生猪养殖,丁韩民全程协助。如今,该村的生猪养殖项目运营良好,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2020年,吴堡县主要领导找到他,希望他带动全县25个无产业村致富。丁韩民又出资1500万元,将政府拨付每个村的40万元产业启动资金以联村共建的形式注资1000万元(占股40%),共计2500万元成立吴堡县利农裕民养殖公司。仅此一项,实现25个村集体经济破“零”,已连续两年分红160余万元。
他陆续承包经营县农业农村局建设的自动化养猪场12个,与3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作协议;接收县农业农村局新建存栏2000只养羊场1处,并与全县20个贫困村签订养殖托管协议……从2009年至今每年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2万多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万多份,免费提供药品近4.5万元。
“我不可能干一辈子,得让乡亲们学会自立自强。”丁韩民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