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党员干部、村组群众发展经济,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党的二十大代表、省劳动模范常亚琼,在村上任职的17年,使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消渡村451户村民人均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消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省级文明村。
多年前,在消渡村的北头,有一片200多亩的土地,由于没有水渠灌溉,庄稼连年歉收。2000年6月,在村民大会上,被乡亲们推选为村组长的常亚琼,向父老乡亲郑重承诺:修通村北1.2公里的主干渠,让200亩旱地变成水浇田。
修渠需要资金4.3万元,她东奔西跑筹集资金,号召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并让丈夫开着自家拖拉机在工地上义务拉土。在村上的男劳力几乎都在外打工的情况下,硬是组织全组70多名妇女、老人完成了4000多方的土方量。一个月后,水渠终于修成了,当群众亲眼看着渠水汩汩流淌进自家干涸的麦田时,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
2005年,淳朴善良、敢作敢为的常亚琼赢得村民的信任,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如何发展村里的经济,提高村民收入,这个课题从上任那一刻起便摆在了常亚琼的面前。常亚琼明白:“要想富,先修路。”
但消渡村路况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用物资进不去,农副产品出不来。面对此情此景,常亚琼说:“咱先从眼下村上的路修起。”但要修通这3.5公里的路,就是修成最低等级的沙石路也得将近6万元。“钱从哪里来?”常亚琼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一天吃晚饭时,她试探着对丈夫说:“能不能把咱家的钱先拿出来垫上?”“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人,村上的事你东跑西跑不着家,还要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往里填。”火冒三丈的丈夫,撂下了饭碗。可丈夫知道,妻子一旦打定了主意,九头牛也拉不回,于是他把家里仅有的2万元拿出来交给妻子。
面对此情景,村民干部纷纷响应,面对群众的支持,常亚琼打定了主意:“再苦再难也要为乡亲们打通这条致富的希望之路!”
面对依然很大的资金缺口,整整一个月,她几乎天天泡在区上,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资金。她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步行2公里到西兰路口,赶最早的一趟班车。为了节省开支,出门就是两块烧饼一瓶水,她用自己的执着为村里换来了2万多元的资金支持。
消渡村道路竣工的那天,300多名父老乡亲自发敲锣打鼓,将一面写着“为官一任,造福村民”的锦旗送到了常亚琼面前。那一刻,嗓子已经喊哑的常亚琼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2008年换届,常亚琼连任村委会主任,又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成为秦都区唯一一位“一肩挑”的女“村官”。
担任村干部以来,她积极探索乡村文明建设模式,建成了村幼儿园和老年互助幸福院730平方米、690平方米的村办公室、4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及文化大舞台,建成200米乡村文明宣传长廊,建成“U”型宣传街区,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评比等活动,人居环境治理大大提升。
2013年8月,常亚琼成立咸阳市亚琼技能培训学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守妇女、残疾人以及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培训。通过培训,农村400多人实现持证外出务工,走上家政服务致富道路。2014年5月,她又成立了咸阳亚琼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为学校培训结业的学员提供了就业窗口。
多年来,常亚琼为乡亲们办的实事数不胜数。消渡村旧貌换新颜,而这些变化背后是常亚琼的默默付出。“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把群众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就能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常亚琼如是说。
本报记者 郝佳伟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