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位于商洛市镇安县达仁镇双河村刘加均的茶叶生产“扶贫车间”里,机器不停地运转,几十名工人正在筛选、摊晾、烘烤茶叶。
2016年,帮扶达仁镇双河村的镇安县总工会,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围绕产业、一地一品、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探索创新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互联网”式四种模式建设“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以就近就业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支持、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脱贫路子。
双河村一组靠多年经营个体商店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刘加均,就是以厂房式模式,投资40多万元,投入加工设备3台,建成了140平方米的茶叶生产加工“扶贫车间”,从事毛尖、碧螺春等4个系列的新鲜茶叶加工生产。茶叶生产加工工期仅有两个来月,时间短、收入高,但劳动强度不高,便于吸纳当地劳动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几个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稳定就业。
据介绍,双河村村民刘加均的茶叶加工“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务工,让他们就近打工增加收入。“扶贫车间”对接县盛华等茶叶企业进行订单式生产,年创收入50多万元。同时,刘加均的茶叶生产“扶贫车间”,还随时帮助农户加工生产自行采摘的鲜茶,让农户自己销售增加收入。
这里务工的双河村精准扶贫户刘金祥高兴地说:“县总工会帮我建了12亩的茶园,还安排我当上了村上的护林员,又让我到茶叶生产‘扶贫车间’务工,两个来月务工收入17000多块,两年来时间我就可以脱贫!”
据了解,达仁镇双河村已有茶叶加工、小蚕供育等5个“扶贫车间”,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让贫困户家庭看到了脱贫希望,增强了脱贫信心。
□孙守雅 小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