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职场故事 “公和私不分开,啥都干不成”
2019-06-06 10:59:0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三代劳模之家的干事创业秘诀——

 

3月下旬,陕西省礼泉县烽火村,草木尚在萌芽,樱梅已经绽放,万物复苏又一度。

88岁老人王保京家的大门上,白色的对联格外醒目,“人皆遇节双眉喜,我独思亲一片悲。”游客时至,总能听到村民讲述这个家庭的不凡事:除夕前夜,老伴刘桂珍去世,王保京向子女和村民宣布了火葬和几个“不”的办事原则——不待客、不收礼、不穿白戴孝、不放哀乐扰民、不烧纸污染环境。面对四面八方送来的两卡车花圈,王保京硬是不准焚烧,而是叫人深埋于地下。

“农村人火化不容易。”老伴生前王保京与她的对话如在昨日:“我问她,我是国家干部,死后得火化,你将来咋办?她就说,你咋办我咋办么。”

村民们觉得神奇的是,刘桂珍作为全县第一个自愿火葬的农民,下葬那天早上,老天好像是专为她下了半尺厚的雪。

“王保京太有名啦”

这不是王家第一次办不寻常的丧事。1996年,王保京的母亲杜元贤病逝。按照母亲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一不唱大戏,二不收礼待客,三不搞封建迷信。但络绎不绝的吊孝人还是留下了大小礼物300件、礼金3396元。王保京和儿女们商量,另外拿出6000元,连同礼物、礼金,捐给了陕北的一所贫困学校。

退休前,王保京担任过多个级别的领导职务,但他的名头,远远不止“退休干部”那么简单。在礼泉、咸阳乃至西安,随便问问上了年纪的人,大多都会说:“诶,王保京太有名啦,没有人不知道。”

烽火村过去是个穷地方,泾河从云蟒山里夺路而出,冲刷着平原,在该村留下大片乱石荒滩。解放前,这里是逃荒要饭人的落脚地。王保京任村里互助组组长后,带头研究人工授粉,说服村民使用农药。很快,烽火村的玉米产量大幅提升,农民们终于能吃饱肚子了。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村民又在王保京的带领下盖起了陕西第一处“上房下窑”的新房,烽火村由此成了我省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从西北一个无名小村跃升为全国农村的一面旗帜。

当时,王家是全村最后一户搬出草房、搬入新房的人家,而且房子和其他村民的一模一样。人们由此给了王保京一班人“钢铁支部”的称号。这种绝不搞特殊的精神,王保京坚持了一辈子。

1952年,王保京被评为陕西省劳模,两年后成为全国劳模。“县里用奖金买了两头牛,我们一路敲锣打鼓牵了回来。”

三代劳模之家

1994年,王保京退休回乡,被推举为烽火村党支部书记。正值新一轮改革开放,他带领村民办工业,利用留下的千亩集体土地,采取“集体能上集体上、个人能上个人上、联合能上联合上”的方式,办起了水泥厂、纸箱厂、预制厂、汽车队,解决了农民的富裕问题。让王保京骄傲的是,烽火村在20多年前就实现了小康,“多数人都有楼有车有存款。”

如今的烽火村,已是年接待量达十万余人次的“烽火传统教育基地”。领头做开发的是王保京的二儿子王农业。

王保京在任县、地区(市)领导时,礼泉县给了王农业一个转为国家干部的指标,这在当时弥足珍贵。王农业问父亲咋办,王保京说:“你叫个农业,你说咋办?”王农业没说二话:“那就不转了,咱老老实实当农民。”

这一当,也当成了劳模。1992年,王农业被评为咸阳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1993年当选为陕西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94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农业科技企业家”。

令人惊奇的是,王保京的母亲杜元贤曾因科学植棉、带头扫盲识字享誉八百里秦川,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评上了陕西省劳模。王家成了一个三代劳模之家。

1958年,王保京母子一起坐火车上北京。杜元贤去参加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王保京去开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两人都住在北京饭店。“有记者知道后还给我们照了合照,专门进行了报道哩。”半个世纪后,再说起这段往事,王保京依然乐呵呵的。

几年前,王保京辞去支部书记一职,真正赋闲。王农业却越来越忙。作为烽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近年来他致力于招商引资。其中,投资1.8亿元的烽火好玩城旅游区已基本建设完成;占地1080亩、投资1.5亿元的烽火泾河小镇旅游区已进入装修阶段;占地880亩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投资5000万元的烽火塬旅游区均已初具规模。

在他的带领下,烽火村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标兵村”“省级先进村”“小康示范村”。

“老支书”的做人秘诀

王保京做人的秘诀只有两个字,无私。他解释说:“公和私不分开,啥都干不成,在人前说不起话。”

确非虚言。女儿王望雪三次得到招工的指标,第一次将指标让给了陕北一个烈士的子女,第二次让给本村一个更需要的人家。第三次是去北京大学上学的指标,望雪十分向往,就和父亲商量。父亲说:“你去了人家骂我呢,咋办?”女儿一听,啥都不说了,指标让给了一个下乡作家的女儿。

如今,王望雪寸步不离照顾着父亲的起居,说起当年的事,她也毫无怨言。

“要当个合格的劳模和党员,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告诉他们,我要是不当领导了,谁给你指标呢,道理就说清楚了。”

对家人严格,对自己也不例外。从村到乡、从乡到县、再到成为市里的领导,王保京始终没有脱离劳动,保持着劳模的本色。

1978年,王保京从咸阳市副市长调任礼泉县委书记。结果,整整40天,县委大院都没出现过新书记的影子。原来,王保京从咸阳市直接去了云蟒山,在半山上组织群众栽苹果树、红薯。

至今,健在的老农都记得当年那个背上背个草帽,裤管挽得老高,腿脚沾满泥巴,在山上开常委会,在地里当县委书记的王保京。

在烽火村,“老支书”这个称呼早代替了王保京的真名。而今,虚岁89岁的“老支书”依然精神矍铄,除了耳朵有点背需要借助助听器外,思路清晰,语言干脆,眼光闪亮。

回首一生,王保京这样解释劳模精神:“第一,劳模么,就要劳动;第二,要在一线劳动;第三,哪里危险到哪里劳动。我一辈子,始终没有离开一线劳动,群众干啥,我干啥。”

《工人日报》记者 毛浓曦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