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既是夫妻,也是战友!”樊万虎不止一次对爱人杜粉静说过这句“情话”,朴实而有力量。
“我们是党员,有丰富的SARS救治经验,这时期肯定往前冲。”杜粉静说。作为感染科护士长、新冠肺炎治疗感染护理组组长,她负责隔离病区、发热门诊采血室、全院咽拭子采集三项风险最高工作的管理。丈夫樊万虎是感染科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也是新冠肺炎治疗组的专家。
位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北角的感染科大楼,是2003年非典战役的主战场。当年,他们瞒着年逾八旬、体弱多病的父母,把不足4岁的孩子托付给17岁的保姆照管,二人双双进入隔离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肆虐,夫妻二人携手再次冲锋在抗疫最前沿……
“这就是一场战争”
“这就是一场战争。”杜粉静夫妇如是说。每一位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
1月22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进入全面“战时状态”。“各楼层的布局、房屋隔离改造、出入流程设计、人员培训、防控物资筹备等,仅24小时全部到位。”杜粉静说。
大年初一,感染科大楼病房改造全部完成,发热门诊及隔离治疗病区正式启用,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在这里接受观察和治疗。
作为感染科总护士长,杜粉静要严格把控感控标准,细化感染楼里的每一道流程。从患者通道、医护通道、送检标本、患者外出检查、为患者取药等等,为了确保每一细节不发生差错,她反复对相应人员进行培训和叮嘱。
因为有丰富的防护经验,疫情一开始,杜粉静就承担起全院人员的培训任务,尤其是标准的穿脱隔离服,内容都是实打实上战场要用到的。
“防护装备的穿脱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医护人员被感染,保持团队的战斗力。”杜粉静说。她还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课程对全省进行培训,指导ICU、门急诊等重点科室进行路径、病房改造。由她牵头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常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留观病房工作细则》等14项工作制度,以及对援鄂医疗队的培训流程等都被带到武汉使用。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杜粉静夫妇最欣慰的是我们有英勇的士兵、高昂的士气、完美的武器、科学的流程以及坚定不移地执行力,这都是战场上必备的要素。
夫妻战疫不下火线
作为新冠肺炎治疗组的专家,樊万虎始终坚守在救治患者最前线,亲自带头进入重症隔离监护室检查病人,参与了病房所有病人的诊疗。
在病房查房时,樊万虎总会站在病人身边细心听病人说话,给患者吃“定心丸”。他说话声音比较大,病人们出院时听到他的声音,就知道是樊大夫。
“艰难时刻,士气非常重要。” 樊万虎说。作为科室“家长”,他每天都要了解医生护士的身体状况,询问隔离措施是否到位,给战友们鼓劲儿。已经56岁的他亲自搬运很重的慰问品送到每一位队员手里,被称为“最温暖书记”。
樊万虎还承担着病房管理,医生排班、值班事宜等管理工作,负责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人员配置、住宿、餐饮和日常健康防疫工作。头绪多、难度大,他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妻子担心他的身体,他却总说自己越干活越有精神儿。
轻伤不下火线,杜粉静牙疼得腮帮子都肿了,半个多月饭都吃不下去,还硬撑着坚持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为了避免与他人接触,她总是深夜回家。
杜粉静每晚要靠吃安眠药入睡。“时间很短,我必须争分夺秒地入睡,这样第二天才能保证有精神在状态。”她开玩笑似地说。从1月20日收治第一位疑似患者到4月10日整整82天没休息过一天。
“当看到重症患者想喝水,拿注射器给他嘴里打水时,他自己咽下去了,那一瞬间大家都哭了,那一刻既兴奋又感动,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杜粉静回忆着,那些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2月4日,首例治愈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是陕西首批治愈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
“注意安全”是战场上最长情的告白
两人虽同在一个科室,但只有午饭时间的短暂相遇,也几乎是在商讨患者救治的问题。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密不透风,下来整个人湿漉漉的。那是一种缺氧的感觉……”杜粉静平静地说。
当樊万虎看到爱人的脸被口罩勒破了,手也因为反复洗都起皮了,非常心疼。但是医者天职,使命在肩。他知道妻子的疲惫,也知道妻子从来都是一位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到严苛的人。
短暂的午饭“约会”后,樊万虎都会把胃药放到她的手中,一句“注意安全”,各自回到自己的“战斗”岗位。世界上最好的感情是懂得,“注意安全”也便是他们在战场上最长情的告白。
本报记者 牟影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