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收入低。改革开放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而农民收入却相对甚至绝对下降;由此带来了农民、农业、农村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笔者老家的蓝田县70年代的小麦每斤0.45元、玉米0.35元,现在只有0.5元左右。而当时月工资30元左右的职工,现在差不多在2000元左右。30多年职工工资上涨了70倍,而粮食价格几乎没有上涨。粮价涨不上去,农副产品价格也涨不了多少。据统计,1996年,关中亩产毛收入可以达到360元,2002年仍然维持在这个水平上。然而化肥、农药、机耕费用年年增加,扣除种种费用(不计劳动力成本),亩产纯收入只有几十元,有的甚至为零。
农民收入低的另一个原因是税费重。2002年农业税达到2100亿元,扣除每年补贴的800亿支农资金,农业每年输出1300亿。WTO容忍农业补贴8.5%,理论上政府可以给农业补贴1300亿元,现在是倒流。有学者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年纳税37元,而农民人均年纳税137元。农民收入少而纳税多,显然不合理。
产生“三农”问题的深层原因,是我国人口多,土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小。一家三、四口人,耕种六、七亩地,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欧美国家的家庭农场,经营上千亩土地,农产品成本很低,政府还给予出口补贴。加入WTO以后,我们的农副产品价格怎么可能上涨!所以朱?基总理在任期间多次谈到,加入WTO后他最担心的是农业问题。
1988年出现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胀,1989至1991年,国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消费需求减少,导致农民收入连年下降。
为改变这种状况,1994年至1996年,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粮食总产量提前4年突破1万亿斤目标。之后再次出现卖粮难,连续4年农民收入下降,丰收不增收。
那么,是不是“三农”问题真的没办法解决了?不是。中央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2004年1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可操作的办法。包括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城镇化建设,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免农业税费,让农民直接受益等,必将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不断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