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正在进行比赛
裁判员对参赛选手作品进行检测
生活中,人们常把电焊工比作“钢铁裁缝”,因为他们经常是给钢铁“缝缝补补”。焊工是一门技术活,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焊缝的位置、焊接时温度的控制都不容许有任何的偏差,这样的“裁缝”可不好当,加之现场那眩目的弧光、飞溅的焊花以及呛鼻的焊接烟尘,如此工作常使人望而却步。7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焊工实操比赛现场,这里的“焊将”们不惧各种考验,正在耀眼的弧光中“武”动着别样的风采……
“此次焊工实操比赛难度是国赛难度系数最高的一次,但参赛人数为近三年最多。”现场负责人马江涛告诉记者,赛场共设10个工位,每个工位都是标准9平方米,选手需要在4小时内完成板对接仰焊、不锈钢小径管对接水平固定焊、管对接、管板角接头四件作品,重点考核选手手工电弧焊、手工钨极氩弧焊、CO2气体保护焊等水平。
在现场,记者看到,“焊将”们全副武装,面罩、口罩、防高温手套、防烫工作服,一应穿戴整齐。他们或蹲、或坐、或趴、或跪、或卧,不停地变换着焊接姿势;汗水淌在脸上也顾不上擦一把,湿透了的衣服早已紧紧地粘在背上。
“焊口哪怕出现头发丝般的气孔,都是缺陷。”选手李晓超用手电筒反复照着焊口位置,做最后的打磨。
现年33岁的李晓超是榆林市总代表队参赛选手。虽说年轻,但是技能娴熟、施工经验丰富。2017年在山东省巴戈利亚中德职业技能比赛中荣获优秀选手称号。“焊接技术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这次比赛理论部分我就有小失误,今后我会持之以恒加强理论学习,优化训练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李晓超总结说。
比赛中,选手右手拿电焊钳、左手持面罩,一丝不苟,沉着应战。有的小心焊接试件;有的仔细清理焊渣;有的一鼓作气,动作迅捷地焊接工件;也有的稳扎稳打,反复比对工件,不断思索点焊位置。现场的裁判员们也在各个焊接区域巡视,观察选手的考试进展情况,焊接设备、试件固定设备的使用状况。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选手们认真地完成着每一道工序。
“我这次固定对接、水平固定手弧焊发挥得还不错。”来自省能源化工地质工会2队的参赛选手王德川对记者说:“我就是西安技师学院毕业的,从事焊接已经12年了,平时大家都是闭门造车,这样大型的活动,大家把绝活都亮出来了,既是比赛,也是一次非常好的互相学习的机会。”王德川建议,如果获奖作品展示之后,选手能够对整个焊接过程进行解说,更可以起到交流学习的效果。
第一次参加比赛的王志晓认为,比赛提供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也是交流学习的机会。“很难得有这次和高手同场竞技的机会,我这次比赛的成绩可能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我会虚心观摩获奖的作品,仔细研究他们是怎么焊出来的,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焊接水平。”王志晓说。
记者在采访时,很多选手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次比赛、一次比武,而是对平时工作的一次检验,更是为自己积累“大赛”实战经验的一次练兵,“能取上名次最好,得不上的话能学习其他选手的技艺,也算是没白来一趟”,省建设工会代表队范磊的话,在不少第一次参赛者中得到了共鸣。
“焊工这项工作看起来很简单,而且有些枯燥,却需要慢工出细活,必须以极大的耐心、专注的态度、稳定的技术水准,才能做到零缺陷。”现场裁判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付浩说,此次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学用结合,既为技术职工提供了一个展示技能、切磋经验、互相学习的平台,也让他看到了新时期技能人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他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文/本报记者 杨涛 图/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