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年05月19日
为了不影响车间的正常生产,记者在陕西五环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室等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易清明和他的两个工友。
见到易清明时,他身着蓝色工装步履匆匆,不停说着:“这也没什么好讲的,只是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
易清明,54岁。陕西五环(集团)公司准备车间保全队
长,曾获得“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陕
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学习型、技术型”员工等荣誉。
勤能补拙1980年,高中毕业的易清明进入了陕西五环(集团)公司,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他被分到了浆纱车间。浆纱是在经纱上施加浆料以提高其可织性、强度以及耐磨性的工艺过程,是准备工序的关键,有“浆纱一分钟,织布一个班”的说法,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从零开始的易清明,在短短两年时间迅速独当一面,由于表现出色,被厂里调到准备车间从事设备保全维修工作。
对易清明来说,这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上班时间,老师傅的一举一动他都细心琢磨,遇到不会的及时请教。下班时间,他留下来钻研业务。为了补充专业知识,机械方面的书他不知道读了多少本。厂里每半年一次的培训学习他都格外珍惜,当时只有22岁的易清明一心扑在学习技术上,“我父母都是干了一辈子的老纺织工人,我不能让他们失望。”1985年,仅三年工夫,易清明就掌握了保全工的所有技术成为技术骨干。
学无止境1989年,一台进口的纺织设备在安装完毕调试运行时出现了故障,经过一个早上努力,设备就是不运行,负责安装的德国专家早已烦躁不堪,用骂人的方式排解心中的怒气。趁着德国专家吃饭的时间,厂里安排了一位经验老道的自动化控制员进行尝试,没多久设备就调试运行成功。等德国专家回来,一试机子运行正常,在场的人谁也没有说破其中的原因,但易清明到现在还记得那位专家灰头土脸的表情。
那一刻起,易清明告诉自己“没有好技术,在这一行干不远。”2010年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为适应高密高支高难品种的试织生产,厂里购置回一台二手的SHGA215 分条整经机,在没有图纸,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易清明经过多次细心研究,克服一道道的难题将分条整经机顺利安装到位,产出了高难度的试验品种。
针对厂里进口设备存在的影响产品产质量、效率低等现象,易清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PIV变速箱是祖克浆纱机的动力心脏,每台价值10万余元,其内部构造极为复杂。在此之前,PIV 变速箱坏了没人敢对祖克原装PIV 拆修,往往是送外维修,既影响企业生产又浪费资金。对此,易清明主动请缨,承担攻克技术难题任务。将报废的PIV 变速箱进行解剖,逐个分析各部件功能,弄清原理最终花费不到1万元的资金就将坏的变速箱功能恢复如新,彻底填补了企业对PIV 变速箱无法维修的历史,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随之他又对祖克机原变速箱的维修进行了探索。在他的努力钻研下,每台仅耗资2000余元就解决了维修问题。
三十多年工作经验,使得如今的易清明已经成为一名精通纺织企业整、浆、穿、结设备的多面手。据估算,易清明通过精湛的技术为企业节约的成本多达五百余万元。
我的责任每天7点钟,易清明就会出现在车间。他是12台整经、8台浆纱机、36台穿筘机、7台结经机和一些辅机的“全能保姆”。要对有故障的机器进行维修,然后再对车间生产线上的机器进行维护,并随时处理机器的故障问题,这样下来加班就成了常事。
“我们也算是厂里的‘咽喉’部位,一旦机器出了问题,就会耽误生产,我们的要求是24小时手机开机,要是机器有故障,班上运转一个电话,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要去厂里检修。”易清明说到。“所以不让机器在转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易清明的工友老陈说:“虽然我们同年进厂,但他比我进准备车间早,算起来也算是我的师傅。我最佩服他的是,故障在他手里基本没有修不好的。”他回忆到,厂子里有台浆纱车,需要把单浆槽改成双浆槽,结果参数调节出了问题,产出都达不到标准,车就被闲置了6年。这期间,别的机器哪个零部件坏了,大家就从这台机器上拆,这台浆纱机基本上只剩下一个空壳。后来,厂里机器供应紧张,领导决定要把这台机器修好,易清明想都没想就接下了这个任务。为了使生产达标,浆纱的每段张力需要重新计算,他既要研究参数,还要合理估算成本,因为关键部位的配件早都被拆完了,需要采购配件,有的配件根本没卖的,他就自己画图,找人加工出来。易清明硬是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修好了这台“报废”的浆纱机。
如今,在对企业进口设备的维修过程中,常见的设备故障在易清明的手里没有修不好的,工友们常打趣说:“你就是我们五环集团的‘小炉匠’,设备有问题就找易明清。”
本报记者钟洁实习生陆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