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杨峰
“我们厂1965年5月22日建于凤县红光沟,1993年迁往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已有70年的历史……”5月5日一大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厂25车间钳工、“杨峰班组”组长杨峰正在带领班组职工学习厂史。像这样的晨会,小组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作为进厂20多年的老职工,杨峰身上有着诸多荣誉——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对此,杨峰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回到岗位一切还得重头开始。
某阀门生产车间,杨峰的徒弟正在放大镜下对阀门进行镗磨和去毛刺。杨峰站在机器旁说,这一阀门是火箭发射时的一个重要阀门,必须要精确。说话间,他拿起几个绣花针般大小的锉刀解释说,这些都是自己发明的,如今已是徒弟们干活的利器。
“现在的徒弟,比我当年的水平高多了。”杨峰说,“一名成功的钳工,像去毛刺、打孔、攻丝、铰孔、铆接这些常见活,不但要能拿下还要干到‘精致’。1986年出生的徒弟蔡帆,如今已跻身陕西省技术能手行列。”
前几年,为了加工出高质量的蝶盘,别人下班后,杨峰还在车间用废料反复试加工,寻找最佳的加工方法。那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尽快投入工作,他总将工服直接套在外裤上,有时工裤掉下来他都不知道,甚至有几次被绊倒,引得工友笑弯了腰。蝶盘加工过程中每次的停顿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为此他上班时从不喝水,就是为了避免加工过程中上厕所。就是这种无言的付出,让杨峰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顺利完成了从实习生到航天技师的转变。
杨峰的徒弟说,师傅经常讲的人生信条就是吃亏是福,工作中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
在某数控机房,杨峰拉开工具箱的抽屉,里面整齐摆放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部件。他指着部件说:“这些都是我的发明。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将手艺传承下去。”
如今的杨峰,不仅承担着车间最难的钳工活,还承担着许多新型号、新工艺的试验。他先后自制工装和钻模70余项,解决了零件装夹、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有效缩短了加工周期和工艺路线,提高工效最多达15倍以上,为企业节约资金约310万元,成为车间有名的“革新能手”。
本报记者兰增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