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刘强
3月14日上午10时,宝成铁路K13+400米道岔口处,一列由成都开往扬州的K246次列车呼啸驶过,给闷热的现场带来了一丝凉爽。
重新上轨的三秦工匠、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工务段探伤车间探伤工刘志韬此时变得“异常冷漠”,这望望、那敲敲,并不时蹲下来用镜子照照,跟工友说话“都不正眼瞧一下”。
“对于这种严重影响铁路运行安全的关键位置,钢轨B超是靠不住的,只能信自己!”刘志韬对记者解释说。
说话间,他拿着小铁锤顺着一股力量敲至轨面,只见小铁锤砰砰砰反弹了六七下。看到反弹如此有力,他满意地向前挪了挪……
“整铸岔心是铸造的,无法用仪器探伤,只能人工探伤。”刘志韬说,“用铁锤敲击轨面,回弹五六次以上,就说明没问题。最多弹两下、有吸锤现象就表明有内伤。”
对这一高超的“诊疗手法”,刘志韬笑着说,这和医生治病一样,来之前已在设备管理工区进行过“问诊”,对这段铁轨可能发生病害的地点做了初步了解,所以会对相关位置重点检查。
一旁的工友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说:“这是刘师傅总结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可以实现检验的无缝覆盖。”
10时42分,K14+ 300米处进入曲线头部,钢轨B超出现鸣笛。刘志韬赶忙上前使用不带角度探头进行校对。“波形显示小于满格,属轻伤!”他在损伤处侧面,用白色油漆标注了一个大大的箭头。
他指着曲线铁轨对一旁的工友说,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小半径区段伤损的发展规律,将会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与此同时,他指挥两位工友将探测仪抬下钢轨。一边加水一边叮嘱,这种轨面仪器如显示不良,应加大水量提高灵敏度。
在另一作业现场,两个徒弟正为没有发现异常急得直挠头。
刘志韬看到后,赶忙上前,蹲下来用镜子检查明伤,看轨额、轨头、轨底是否有裂纹。同时向徒弟说:“钢轨三区是钢轨B超的盲区,超出轨腰厚度,仪器压根探不出来。”
他根据接触焊、气压焊、铝热焊的不同,先后采用了不同的探伤方法……徒弟看得“津津有味”,脸上也泛起了笑容。
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望、闻、问、切”的全覆盖手法,刘志韬实现了13年无漏检、无误判,创造了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钢轨探伤的奇迹。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