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言辞华丽的允诺,没有惊天动地的动作,默默跑遍了栗乡大地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身为基层群众的“代言人”,陕西省和商洛市两级人大代表、镇安县农业农村局工勤人员马飞凭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强烈责任感,逐渐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建言人”,和出谋划策的“献策人”。她满怀信念地解民忧、办实事,用自身一点一滴言行诠释着“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宗旨。
思索需求 努力提高履职能力
“不当挂名代表、不当听会代表、不当无为代表!”马飞当选人大代表第一天起,就以此要求自己,务求所需所想代表群众。
在担任省人大代表期间,她先后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了包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等在内的10份涉及市政管理、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的高质量建议议案。
本届以来,她已参与各级视察调研、执法检查12次,提出各类意见建议8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20余件;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撰写调研报告6篇……件件深入人心,为促进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赢得了选民的赞赏。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她与镇村干部一起带着皮尺爬坡上坎,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走访群众、调解纠纷。无论是线路的制定,还是坡度的设计,她都一一记下,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她坚持从工程质量入手,严把施工队伍关、村民监督关、工程验收关,包工头认为她管得太严,多方找人打招呼都被她无情挡回。她总说:“现在当‘恶人’,以后才不会被老百姓指着背脊骂,当‘罪人’。”正是她一身正气、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风,使得施工方不敢再有一丝怠慢,为镇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为全省样板工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当了这个人大代表,就要为民发声,要对得起大家投我的每一票。”马飞说。
思考落实不分内外将事做实
工作期间,她不计个人得失,不分份内份外,将每一项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一连串荣誉背后充分印证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不懈追求。
在脱贫攻坚期间,她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创新推行“五进十出”工作法,在严格执行“十退出”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困难家庭实际情况,从中挑选出了问题最多、困难最大的3户进行包扶。她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落实项目资金50万元,新修村组道路4.5公里,新建生产桥2座,发展蚕桑等产业150亩。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在推进少数民族融合发展上,她组织召开人民代表联席会议,在充分尊重民情民意民愿的基础上,立足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通过分析梳理,提出了很多推进当地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比如,在西口回族镇规划1200亩集小龙虾养殖示范、稻虾养殖、农事体验、冷链贮存、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体项目;依托岭沟村当地水体富含微量元素锶优势,大力培育岭沟米产业;依托少数民族地区畜牧养殖传统,与华山松、中药材、食用菌等主要优势产业形成互补,促进群众增收等……这些意见建议均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类似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每天都在发生。
马飞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务实奉献,时刻不忘“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法治镇安建设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会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崇高职责,忠实履职、不断奋进。”马飞如是说。本报记者王何军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