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劳动护具穿戴情况、安排重点生产任务、强调安全注意事项……6月25日7时55分,在西北工业集团零件加工九分厂工房内,左强正在班前会上布置工作。即便是每早都会重复的例行任务,他依然事无巨细嘱咐到位,给每天的工作“开个好头”。
今年40岁的左强,是西北工业集团零件加工九分厂机加二班班长。2002年,他以全校第二的优异成绩从华山技校毕业,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奔赴工厂生产一线,在机床边一站就是二十多年,逐步成长为高级技师、西北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
“笨功夫”不笨
走进车间旁的职工之家,书柜上一对闪着银色光泽的铝制花瓶格外引人注目,透着工业风的别致美感。这对花瓶,是左强参加公司第二届职工科技节的获奖作品。细细端详,瓶身上分别刻写了“细节”“习惯”二词。
为什么刻这两个词?“专注小细节,培养好习惯。”回顾自己的职业经历,左强总结出干好工作的“10字经”。在严格把控细节、追求完美工艺品质的道路上,他下了不少“笨功夫”。
“刚参加工作时,我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当时,厂里接到了小批量科研产品的生产任务,涵盖的手工加工类型涉及铣工、钳工、装配等多项工艺,这对初出茅庐的左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不知道怎么编程时,我就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看他们怎么做。”左强将师傅编写的程序一笔一画抄录下来,白天勤学苦练,晚上带回家反复研究。5公分厚的笔记本,他写满了五六本,渐渐参透了其中的奥妙。
多学、多问、多动手,左强深知“笨功夫”不笨,是精琢细节、培养好习惯的最佳途径。靠着脚踏实地的“笨功夫”,他从一名青涩学徒蜕变为数控加工的行家里手。
“金点子”常新
作为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如何通过创新改进工艺、改装设备,减轻工人工作强度、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是左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某产品加工中,有一项工序需要工人手动拧虎钳,反复操作下来强度不小,没多久就累得满头大汗。看到大家吃力的样子,左强不禁在心里琢磨着改进工艺的办法。经过多次尝试,他利用闲置设备上的气动卡盘进行改装,并做了一些辅件,制作出一款气动夹紧机构,“解放”了工人的双手,不仅大大降低操作强度,生产效率也翻了一倍。
“有一次,我们发现某产品加工存在轴向变形、位置度超差等问题,于是对机加过程进行分析、改进非标刀具,通过减小夹具轴向间隙、增加台阶套定位等措施,最终解决了产品变形位置度等问题。”左强说,改进后工序良品率提升至99.2%。他参与的这项技术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兵器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
在左强身上,通过“小革新”、发挥“大作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左师傅知识面广、爱动脑筋,对厂里的设备、产品、刀具等都了如指掌,时常能提出一些‘金点子’。”与左强共事多年的同事刘翔点赞道。
讲台上闪光
“毕业那会儿没选择留校,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在厂里又当了老师。”左强感慨地说,自从前几年厂里办起了“工人夜校”,他又多了一重“讲师”的身份。
最初接到这项任务时,内向的他在心里犯起了嘀咕:“我能讲好吗?大家能听懂吗?PPT该怎么做……”一连串的自我质疑像泡泡一样冒了出来,但很快被理性的思考戳破了。
“要带着大家一起进步,这件事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他暗下决心,从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讲起,第一次制作PPT、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在几十人面前分享知识点……备课的半个月里,他白天在车间忙活,晚上回家写教案到零点,不停对课件进行打磨、调整,顺利完成了夜校的课堂“首秀”,将宝贵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在左强看来,团队出彩比个人出众更有价值。无论是在夜校,还是在师带徒过程中,他都乐意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帮助他们锤炼技能、少走弯路。“每次问左师傅问题,他都会倾囊相授。问一分,他都会答十分。”徒弟张冲说。
“技能提升永无止境。接下来的重点还是学习,自己学、也带着大家学。”左强说,技术不断升级、产品更新迭代,学习的步伐一天都不能落下……
本报记者 宁黛艳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