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全总主席王兆国同志在今年五·二六讲话中,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八个坚持”,使中国工会进一步明确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这一重大问题。“八个坚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本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关键是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学习王兆国同志的讲话,令人振奋,感触很深,我深深的感到坚持“核心”、抓住“根本”、深化“关键”,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严峻复杂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大家知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开始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和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不同的阶层意识,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不同的利益获取与维护方式,甚至有时会存在激烈的利益矛盾和非理性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劳动关系的协调性由隐性化转为公开化、外在化,趋于紧张化。尤其是近年来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频发,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了难度,也向工会组织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转型期错综复杂劳动关系的协调,呼唤着工会的工作性质和职能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性和市场经济时期的非政府组织的巨大转变。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从本质上说就是对工会本质属性的回归。那么这个属性是什么呢?
应该承认,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工会的维权职能并不是很明显,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需要工会行使那样的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一切都由国家决定,劳动者、经营者以及企业都没有自主权、企业与工会都处于同一个行政系统中,不存在今天那样的与资本的冲突。可以说,在当时那种党群一体、政企不分的前提下,工会工作的复杂程度、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都远远不能和目前的工会工作相比。现在,一方面,社会结构转型,决定了工人自我维权能力的不足。于是,工会的社会期望角色迅速被树立、提升,这就意味着工会现在的维权要真抓实干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的比较虚、比较空;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以及现代社会高度分工的特征,客观上又要求工会必须成为党与职工群众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会工作方式的机关化、行政化根深蒂固。显然,这种习惯性思维的工作方式在现实工作中是没有生命力的,其结果是削弱工会的连接作用。由于人事、财政和考核都附属于党政,从而使工会不得不成其为变相的办事机构。更由于工会负责干部的产生主要还是 “任命制”和 “委派制”,这种状况决定了工会在劳动关系中难以真正向会员负责,而只能向委派或任命他们的上级负责。工会干部是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员,由单位负担其工资福利,却要求工会干部站在管理层的对立面,以维护工人权益,实在勉为其难。工会在日常运行时,由于被当做也自认为是一个政治团体,所以采用自上而下依靠上级工会 “行政”指令方式开展工作,运作被动而僵硬。基层工会附属于企业,听命于党政,其群众性和自主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模式下,职工对工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工会也就很难协助政府和企业做好劳资关系的协调工作。应该看到,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正由 “全能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并力图走向成熟完善的“全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工会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事务和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工会不断地完善其自身体制。在这里,经济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则是工会转变的直接依据。
工会深化的关键在于强化维权职能。其基本思路应是落实和履行其维权的本职功能,将维权提到工会工作的首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关键和基础,也是当前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真正成为一个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自主性和社会性的群众化组织。对此,要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以落实维权为关键,突出工会本职功能。
就工会而言,它的本职职能是维权。而像生产建设、民主管理和宣传教育等职能,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则有赖于维护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要巩固工会的地位,根本之道在于强化和巩固工会的本职功能——维护功能,确立其作为基础性和中心职能的地位。这不仅要体现到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的精神中去,也要体现到地方党政领导和各级工会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要确保党政对工会维权职责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得工会对于行政系统的潜力落到实处。各级工会工作者则必须牢固树立“维权工作有作为,工会工作有地位”的观念,以源头维护促进具体维护,彻底改善工会的“软维护”、“弱维护”和 “不维护”之形象。
2、以自身建设为突破口,创新工会机制。
“创新社会化工作模式,建设服务型工会”,指出了工会工作的科学发展。在明确维权这一核心职能中,各级工会都应大力调整组织机构,整合部门职能,形成有利于重点工作推进的大部门工作模式,特别是随着党和政府 “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工会组织更应深化自身建设,对新形势下肩负职责要有深刻认识、准确定位,对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关系要加以重新调整。由系统内自我循环向系统外开放运行转变;由内部单一运作向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社会化格局转变;由强化维权职能向维权和服务相结合转变。从而为工会提供有力的组织和机制保障,进一步提升其能力和水平。
3、以自主性和社会性为目标,强力推进工会改革。
工会的自主性意味着它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空间里,可以免于行政干涉。需要指出的是,工会维权职能的真正履行和落实,必须要在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保持工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赋予工会宽松维权的工作环境,从根本上转变夹缝中维权的被动局面。工会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性组织,社会性意味着它源于社会,同时又联系社会的特点。所以,工会必须首先以社会评价为主要评价。因此,回归社会为目标的工会工作必然要求开发下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的积极性,同时也必然要求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工会所担负的是联系党与群众、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作用。因此,光有自上而下的推动还是不够的,要共同推动工会改革,使其去行政化,回归社会。
(作者系省总工会特约研究员、西安西联供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本文是在 “全省工会领导干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