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次转发、9526次播放、100余条评论——当陕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刘妍言以流利英语播报“Today we are going to witness a major milestone”时,本报开启了一条新的传播赛道。
8月8日,在“弘扬‘三个精神’ 走进重大项目建设第一线”主题宣传行活动中,陕西工人报社首条记者出镜全英文报道《“芯”时代 陕西突围》(Chip era, Shaanxi's breakthrough)震撼亮相。该报道以破冰之势填补了报社融媒发展在国际化传播领域的空白。
这条聚焦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110千伏变电站通电、记录陕西电子8英寸半导体生产线建设“加速度”的视频,不仅成为本报国际传播的里程碑,更是本报融媒创新实践的探索。
报道精准捕捉了陕西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记者深入建设一线,用专业英语生动讲述了“从一片空地到现代化晶圆厂”的“陕西速度”。全英文脚本准确传递了项目由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主导、聚焦高可靠性功率器件与集成电路、填补本省8英寸芯片制造空白等核心信息,“有效规避了二次翻译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风险”。
这种创新表达迅速引发链式反响,其“破圈”效应尤为显著。短短数日,视频转发量即破千次,评论区反响热烈。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席小军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劳模工匠纷纷留言点赞。劳模工匠作为产业标杆,对报道的专业性和贴近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为陕工报年轻记者点赞,创新的新闻报道模式,不但让国人了解了陕西电子产业,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陕西。”一线职工群体反响强烈,为“自己人”用国际语言讲述陕西故事感到自豪与振奋; 而相关企业更视其为有力的“代言”,肯定陕工报“为企业服务,为陕西代言”的价值。劳模工匠、职工及企业的集体关注与认可,正是报道实现“破圈”、产生广泛影响力的深层基石。
这次创新探索对报社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首次突破语言与受众圈层壁垒,实现了从服务本省职工到面向全球发声的跨越;通过聚焦半导体前沿领域,彰显了工人媒体紧扣时代脉搏、提升站位的前瞻性;更深入践行“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融媒理念,使英文视频成为融合传播矩阵的“尖兵利器”。正如受众在评论区所言,“国际化传播会带来大视野”,这条视频正有力重塑报社兼具专业性与国际范的媒体品牌形象。
“芯”时代呼唤“新”表达!首条英文报道的“出圈”,是陕工报拥抱媒体深度融合、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一声嘹亮号角。未来,我们将继续践行“敢尝试、敢突破”的精神,以更多元、更前沿的融媒产品,让陕西科创脉动与工人奋斗荣光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