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他再次走进赵梦桃纪念馆采访……他叫张翟西滨,曾任咸阳市总工会宣教部副部长、市工人文化宫主任。退休后被咸阳市总工会返聘,仍在工会新闻宣传战线上,在继续讲好“三工”故事的同时,带领年轻一代的工会宣传员持续奋进在“工”路上。
近年来,他用手中的笔,采写出大量有关“梦桃精神”的稿件,这些“冒着热气、沾着棉絮、流着汗滴”的动人故事让各行各业的职工深受启发和感动。
“梦桃精神”依然闪光
赵梦桃和赵梦桃小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2019年4月,咸阳市总工会印发了《“梦桃精神”宣传方案》,并与陕西工人报社联动,开设了为期8个月的“弘扬劳模精神(咸阳篇)”栏目,旨在大力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梦桃精神”。
咸阳市总工会指派张翟西滨“下沉”西北一棉,入企业社区、车间班组、家庭院落,走访采写赵梦桃生前好姐妹、历任赵梦桃小组组长和赵梦桃小组新组员的事迹。
“长达8个多月的蹲点采访,我好像迈入‘桃花源’,桃花朵朵、依然嫣红。”他回忆道,她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梦桃精神”,一直鼓舞着他、激励着他。走近她们、学习她们,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吸纳能量的过程,更是一次崇劳守正、净化心灵的洗礼。
作为一名工会工作者,他说,有时候,仰望夜空满天星,总想寻觅到那颗最亮的星。而全国“最美奋斗者”赵梦桃、全国“十大最美职工”赵梦桃小组正是星空中那颗最明亮、最耀眼的星。
他透露,正在全力创作一部有关弘扬传承“梦桃精神”的书稿。这本纪实作品分为“桃花”朵朵、“桃花”芳菲、“桃花”嫣红三辑,其中有“最美奋斗者”赵梦桃、“梦桃精神”的传人先进事迹和传承故事,对“梦桃精神”进行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记录。
“梦桃小组首任组员梁福云、郭淑贞等称我为梦桃小组‘编外组员’。我深感荣幸又忐忑,自己只是一个‘码字工’,有责任与义务将‘梦桃精神’书写好、传承好、发扬好。”他笑言。
这一切基于我的纺织情结
“我书写弘扬梦桃精神篇章,还是基于我的纺织情结。”张翟西滨说。
1980年8月,张翟西滨从插队知青变为纺织工人,进入陕西第二棉织厂工作,一干便是16载。那时陕棉二厂与西北一棉仅隔一条街道,同属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管辖。先后在企业政工、工会口任职多年的他,自然而然与西北一棉的同行有了频繁接触,为日后书写“梦桃精神”埋下伏笔。
天高任鸟飞。1996年2月,他有幸调入市工人文化宫,因多次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主编《职工文艺》报(刊)等,与一棉工会和业余文学爱好者有了更多来往交际。
“2010年12月,我采访了一棉工人作家李文德先生,专访文章《工人作家为梦桃精神传人著书立传》见于《陕西工人报》,正是从那时起,我尤为关注并撰写有关弘扬传承‘梦桃精神’的消息、通讯、专访和纪实报道。”他东奔西走、登门入户,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倾注极大心血,接续采访、撰稿……
吃的苦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梦桃精神”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我犹如面对黄土地上的一座丰碑,在基座上,点点滴滴、寻寻觅觅,一滴滴搜集、一点点淘金,一字字斟酌,一句句推敲。”他用如此比喻来形容书写的艰辛不易。
为力求写出好稿,他自立了“三不”规矩:不敷衍、不马虎、不松懈。为写好“梦桃精神”和赵梦桃小组系列篇,他早已收藏阅读了“秦砖”厚重的《西北国棉一厂志》(1951年-1985年、1986年-2006年)两大卷本,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稿,通常先要阅读主人公几千字、乃至上万字的原始资料,最大限度搜集掌握第一手素材和老照片。
其实,采访是件苦差事。他说:“吃的苦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将她们的口述故事串成一篇篇专访,有时,确实会纠结不已、心力交瘁。但采访就是要往深里走、往心里做、往实里落,不能蜻蜓点水。”白天奔波采访,夜晚咬文嚼字,他将“梦桃精神”践行在了奋进的“工”路上。于是,《活在我们心中的“梦桃姐”》《梦桃精神是我奋进的路标》《赵梦桃小组五姐妹的奋斗人生》等80余篇稿件,在他的精心“浇灌”下,“朵朵桃花”竞相绽放于报端。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吸纳他为“梦桃精神代代相传”全国纺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并参与到“梦桃精神走进高校”的宣讲活动。他创作的纪实《“梦桃精神”的传人》一书,入选咸阳市2022年度文艺创作精品项目;采写的“咸阳工匠”人物通讯荣获2022年度“陕西新闻奖”二等奖。
龙年伊始,他又接到一个新任务,撰写编纂《文化宫·文化人·文化事》……
□通讯员 郜雅昱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