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
我是延安人,打小起就和《陕西工人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油矿上班,每次下班回家,蓝色工装口袋总鼓鼓囊囊的,里面装着一份陕工报。我就凑过去,一会看看大标题,一会儿瞅瞅黑白照片,虽然很多内容看不懂,但父亲认真读报的样子,让我觉得这张报纸肯定不简单。
再长大些,我认字了,没事就会拿起父亲读过的陕工报翻一翻。报纸上的工人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看到好多工人师傅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儿,一次次在我幼小的心灵烙下印记。那时家人忙,平时也没有空管我,我通过看报纸,连猜带问居然学了不少字,语文常年保持年级第一。到四五年级时,父亲单位的同事都知道我这个地上掉半张纸都要读的娃娃。
我上中学时,学习压力大,心情有时就像延安冬天的天空,阴沉沉的。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到陕工报上那些工人师傅克服困难的故事。他们面对机器故障、技术难题都不害怕,我学习上的这点困难又算啥?就这么着,陕工报成了我苦闷日子里的精神支柱,给我加油打气。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对自己前途很迷茫。这个时候,我想起了陕工报,试着从报纸中研判将来的就业形势。
时光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近四十岁的中年人。陕工报就像我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一直陪着我。不管是我遇到开心事儿,还是碰到糟心事儿,只要一翻开她,心里就踏实了。生活大部分时候是平淡的,大部分人最终也是普通人。这些年同陕工报一起走过的岁月,那些点点滴滴的故事,还有记忆中父亲的厂房和汽油味儿,都成了我生命里最宝贵的回忆。
75年,足够让一个婴儿成为拄杖的老者,这份报纸却始终像高原上的信天游,把政策春风唱响,将凡人微光聚成一片片星海。
真心谢谢陕工报这一路的陪伴,往后的日子,我还盼着能和你一起走下去。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