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
一段时间以来,“读书无用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声音时常响起。在这个看重即时回报的时代,读书这条看似漫长的路,是否真的失去了光芒?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博士庞众望的故事,对此作出了有力回应:对于无数没有伞的孩子来说,读书,依然是那条最能指望,也最坚实的路。
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一出生就站在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起点。优越的家境、优质的教育资源、广泛的人脉网络,为他们扫清了不少障碍。他们不需要为生计发愁,更容易获得指导和机会,人生的试错成本也低得多。可能别人辛苦10年换来的收获,他们只需一两年就能实现,甚至不用付出努力就能得到。这固然是一种幸运,但并不是生命的全部定义。
作为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如果我们因为起点落后就选择躺平、摆烂,或遇到点困难就怨天尤人,退缩懈怠,甚至自我放弃,那么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正如一句话所说:“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你有什么理由停下脚步?”现实固然存在不平等,但正因为如此,努力才不是可选项,而是普通人唯一的“突围策略”。
庞众望让我们看到的,正是在极端困境中读书如何照亮生命。他的家庭处境远比“贫寒”更具体: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无法与人交流,母亲下肢残疾坐轮椅,行动不便,自己还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重重磨难并没有让他低下头。相反,他在母亲坚韧笑容的感染下,成长出一个阳光、强大的灵魂。“我小时候比很多孩子都幸福,因为一直有妈妈陪在身边。”庞众望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少年对命运最温柔的对抗。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坎坷,庞众望始终报之以歌。他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一边捡废品卖钱补贴家用,一边刻苦学习,20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别说清华大学,就是一般的大学,像他这样贫苦的孩子,也要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承受更多的痛苦和繁难,才能考上。如今的他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多次获得学校各类奖学金。可以说,读书没有让他“瞬间逆袭”,却给了他一个支点,一步步撬起自己的人生。
同样,宁波大学脑瘫硕士尹龙说:“别说读书太苦,那是我看世界的路。”28岁的集卡车司机陈浩在驾驶室里用5年多时间读完400多本书,他说:“读书让我不再内耗。”这些出身平凡的人,都没有因为命运发了一手“烂牌”就提前退场,而是在读书中重新找回掌控命运的主动权。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