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士特集团 李苗苗
在参加陕西工人报社通讯员培训班前,延安于我,更多是教科书上一个光辉的地名、一段滚烫的历史、一个遥不可及的精神符号。直至真正踏上这片厚重的土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我才明白:延安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可触可感、可歌可泣的精神在场。
三天的现场教学,与其说是一场培训,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与洗礼。我们走过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延安炮兵学校、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延安工人学校……每一处旧址,都是一部沉默却震耳欲聋的教科书。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面对一件件简陋的农具、一幅幅沧桑的照片,我仿佛看见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挥镐开荒、汗洒黄土的身影。他们把“烂泥湾”变成了“好江南”,也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镌刻进中国共产党的基因序列。当我们情不自禁齐声唱响《南泥湾》时,歌声悠扬处,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站在杨家岭上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窑洞前,我久久凝望。这些低矮、朴素的居所,曾是邓发、张浩等工运领导人运筹帷幄、播种光明的所在地。他们在这极其简陋的环境中,组织群众、培养骨干、推动革命,真正体现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崇高境界。正是从这一孔孔的窑洞里,走出了无数共和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将延安的火种带向全国。
最让我动容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望。杨家岭下,小学生的广播操声清脆欢快,荡漾在曾经洒满革命热血的山谷之间。这书声琅琅和安宁的景象,不正是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未来中国”吗?我们站在他们奋斗过的地方,见证他们梦想的实现,这是一种何等庄严而温暖的精神接力。
延安之行让我深切体会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之源,更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实践地。它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始于坚定的信念,成于朴素的实干。作为一名通讯员、一名新时代的宣传工作者,我更应传承这份红色基因,用笔墨记录时代、用真情服务职工,讲好陕西职工故事、弘扬劳动精神。
归程途中,一位同行学员动情地说:“我一定会带父母再来一次延安。”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延安,这座充满信仰之光的热土,值得每一个人再来、常来、深情地来——因为每一次抵达,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