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长石油集团 张学鹏
九月的南泥湾,金黄的稻浪在翻滚。由陕西工人报社组织的第二期通讯员培训班100余名学员一同走进了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用南泥湾精神锤炼作风,学习老一辈新闻人‘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坚守”的声音回荡在山峁间的礼堂上,那一刻,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曲在这片热土上悄然奏响。
此次通讯员培训课程安排紧凑,授课老师先后围绕新闻宣传写作、AI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用影像提升新闻传播价值等实用技能进行授课。课程紧扣当前新闻宣传工作发展趋势,旨在帮助学员掌握前沿理念与技术,提升新闻写作质量与效率,学会借助AI工具优化报道,并通过镜头语言更鲜活地呈现新闻,对于我们通讯员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下午的现场采风,大家走进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延安炮兵学校旧址、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等红色遗迹和延安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学习,再次看到延长石油厂的历史功绩时,有种发自内心的自豪。继续了解了当年八路军359旅在艰苦条件下将“烂泥湾”变成“好江南”的奇迹时,旁边的陕建安装集团郭洁雅同样发出了“如今的南泥湾丝毫看不出黄土高坡的样子,果真是一派陕北好江南”的感慨。
无论是参观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时,还是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我与学员们共同感受到了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
作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一名工会工作者,我在参观学习中不断思考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与石油行业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当我看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时,这让我想到我们吴起采油厂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创新实践。从智能油井监控系统建设到推进数字油田建设,我们正在能源领域践行着新时代的南泥湾精神。
培训结束后,我将带着此次的培训收获回到工作岗位,将南泥湾精神融入日常工会新闻宣传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深入基层,走进采油一线,倾听职工心声,挖掘更多有温度的石油故事。我将继续坚持“脚底板下出新闻”的作风,多听一些职工心声,多写一些有温度的稿件,多拍一些动人的短视频。用笔和镜头,记录石油工人的奋斗历程,传递工会人的关怀。
傍晚时分,培训班的学员们站在南泥湾党徽广场上眺望。远山如黛,稻浪翻金,一片丰收景象映入眼帘。当年359旅战士用双手开辟的“陕北好江南”,如今已成为新的打卡地标。那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正通过百余名通讯员的笔与镜头,跨越时空,融入新时代的创业叙事。
当我穿着延长石油的蓝工装,行走在南泥湾的廊道间,胸前的山丹丹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格外醒目。我想,石油人带来的不仅是工业脉搏的传承,更是一种与南泥湾精神共鸣的时代情怀。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