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荣
自童年时起,对文学的敬仰便如一粒种子,深植心底。如今每逢闲暇,我常会推掉应酬,要么捧起心仪之书静心阅读,要么打开电脑,敲打一段段源自肺腑的文字。这些文字,既有被岁月扎痛后的呐喊,也有被日常咀嚼的唏嘘。无论心酸还是欢欣,我总沉浸于打捞心灵深处的呢喃——那才是最真实的心音。
文学究竟是什么?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寄托,亦是思想的火花。它不只是小说、诗文、段落,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它既意味着文化的传承,又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生活犹如炽热的熔炉。回望走过的年轮,茫茫人世,能真正穿越时光之壁的,唯有文学。置身火热的生活,文学犹如一张无翼之帆,引领我穿越灵魂最荒芜的日子。记忆中,无论遭受多少沧桑煎熬、痛苦踌躇,我始终以笔为刃,不削枯枝,不洗尘土,唯以真心、真情、真爱,倾情记录那些值得珍藏的片段,从未停笔。
畅游文学之海,感受它恒久的光芒:那是屈原投江时的一声长叹,也是杜甫颠簸于乱世的一卷诗史;是曹雪芹十年血泪“谁解其中味”的孤寂,也是鲁迅深夜里一根未熄的烟;是路遥笔下平凡的悲欢,是陈忠实白鹿原的刚烈……那些沉淀的故事,不论被铭记或试图遗忘,文学中潜藏的风华,总会悄然凝结成美丽的花瓣,于灵魂深处无声蔓延。
现实中,每一部文学杰作或许都曾经历过沉寂无声的时刻,但终将震撼人心。当你面对世间的喧嚣,感到困惑、犹疑甚至错位时,不妨精心阅读一部经典,回溯那些生命中的感动与美好。那一刻,你必愿俯首谦卑,以虔敬之心面对人生,不再迷失于浮光掠影。我敬仰文学,正因它从不拒绝任何一颗向往美与真实的心。只要你愿意走近,它便会为你点亮一盏灯。
手捧《中华文明史》《国家文明》《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等书籍阅读时,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话不时浮现:“中国人的实力在于四万万人口,在于民族习惯的坚韧不拔,在于强大的消极抵制力,以及无可比拟的民族凝聚力。”又如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言:“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些大师们的论断,或许正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来不断裂的文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贡献的深刻归纳。
爱好文学,实乃是一种苦修。其一是肉体上的旅行,其二是精神上的遨游。我心中的文学,不求立言传世,不囿于“大部头”或“大散文”的框架,只愿以灵巧如积木、真诚如拼图的方式,呈现给愿意读它的人。对于每篇短文,我皆以心为烛、以墨为油,不慕奢华,不趋浮名。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我渐渐拥有了愿意读我文字的群体。
亘古的记忆,绽放历史的沉香;斑驳的墙影,写满文化的兴衰。暗夜里,我默默地为自己祝福——愿始终以谦卑之心,行走于这条朝圣文学的路上。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