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辛丑春,赴蜀中瞻仰杜甫草堂,诗以纪感。
惠风和畅的日子里,我总是坐在阳台上看书,一看便是一下午。阳光在阳台上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从清晨到黄昏,从日升到日落。我在时光中穿行,不知不觉,茫茫黑夜遮盖了万里长空,我还在阳台上,为了将书本里的最后一点内容看完。对面楼栋的灯都亮了,我也打开灯,依然坐在摇椅上。不知为何,脑海中总会浮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梦中画境般的诗句。
顿悟大千世界的事,能用科学思维和公式推理计算出来的,可谓不胜枚举,唯有缘分不能。
在北方,杨树是最适合干旱少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地域性气候特点的本地树种。它们不择地而生,既可以扦插也可以籽实栽种,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往往可以几十年上百年地长期生长下去,长成参天大树,其高大挺拔优雅茂盛不输于任何其他乔木。
喜欢读书,也一直敬畏于古人对读书的态度:“一日不读书,言语乏味,面目可憎。”我深以为然,所以一直保持着读书习惯,只是近几年忙于工作,没时间捧书阅读,买书的习惯仍在坚持,哪怕暂时束之高阁,
见字如晤,抚笺思人。深深怀念并切切感戴赐我函札的师友们。正是他们的厚爱,成就了我一段充实快乐的编辑人生。
□庞媛兜兜转转,似乎总与乡村有缘。五年前,在商州西南一个深度贫困村当第一书记,两年前由于工作调整有幸成为乡村振兴队伍中的一员,前段时间由于工作需要,再次进村入户。驱车在秦岭深处,往昔青翠欲滴浑然一体起
□卞毓方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买四册黄历,祖父、父亲、大哥,一人一册,剩下的一册,备用,以防谁的损毁或丢失。既然大人备而不用,放着也是放着,我就拿来作我的历书。大人的黄历,会加上批注,诸如祭祀、嫁娶、出
□杨献平在几个团领导当中,可能是因为工作性质和业务范畴,朱总工程师是最“少话”的人,即使开会发言,也极其简短。后来我才知道,朱总话少不是工作原因,而是个人性格所致。从他的简历看,少小时候从新
□高涛朝后退,向角落隐藏,也就越来越喜欢独处。有人曾将寂寞分为十二级,最寂寞是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走向泾渭分明,尤其在冬季,更显得草木萧疏,禹禹独行。天地广阔,万物万象,一切都只剩下自己,也只属于自己
□吴沛山野间,树叶已开始泛黄,枝叶交叠中,偶尔可见零星的落叶。我不由想起黄土下的母亲。如果母亲还活着,应该是76岁寿龄,但是,她却在6年前的那个秋天永远离开了人世。原以为,时间会冲淡和平息一切,但岁月的暗
凤翔古称“雍邑”,位于华夏九州之一雍州腹地,是“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为陕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凤翔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闻名遐迩。“三绝”之一东湖的历史
我与白鹿原有不浅的缘分,有些说头,不妨说说。1994年夏,我去西安打工,就在白鹿原半坡遗址附近的一块菜地。这是我第二次来古都,说打工还不准确,教书两年、长待农村的我,假期出来逛,见世面。印象很深—&md
农谚有曰:“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过后,火晶柿子成熟之时,古城西安就有了一种时令风味小吃——黄桂柿子饼。黄桂柿子饼,是以正宗临潼火晶柿子和面制成的甜味食品,既可当零食,又可
在老家村东的零河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名曰寇家桥。从桥西端北侧立着的一块石碑上得知:一九八九年五月,该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寇家桥是家乡的桥。记得小时候,夏季酷热难耐,我
□李爱丽 一夜的寒霜缔造出华贵的叶子枝头上的绚丽犹如二月的花开那飘落的风姿更像六月落蝶的样子优雅飞散,轻盈飘逸随风纷纷聚在池中 秋,我来了戴着口罩,穿着大衣走在纷纭的市井里惊叹独挂初冬的柿子霜叶悠然地铺
□武广余 总会有高低曲直也会有泥泞平坦既然已经上路就应该风雨兼程傲视霜雪 喜迎春天真理皆蕴于实践崛起多发于苦难成就来源于智行伟大出自平凡世界缘于生命而美丽宇宙因为运动而壮观河堤不敌蚁穴滴水可以穿石汇百川
□王海米脂能够被称为文化县,首先要有文化特点。作为文化县,米脂的文化特点是什么?传承了多少历史文化基因?米脂人说,我们有民歌、秧歌、腰鼓、剪纸、唢呐,有杨家沟的红色文化。提起米脂,人们想到的是“米
□白来勤在我的家乡国际港务区新筑镇一带,蘸水片片绝对是村人们喜闻乐道的美食。所谓蘸水片片,其实全称应该叫“蘸蒜泥醋汁的手擀面片片”,属于关中面食中的一枝奇葩。众所周知,关中盛产小麦,南来北往
□周琳越长安城北不到40公里,巍巍嵯峨、悠悠清峪,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在三原县嵯峨镇天井岸村,有一个直径不到300米的
王阳 杨宜勇 著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本书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结构性失衡问题,并就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出政策建议。
刘佳 著本书内容包括10章,约18万字,研究了从工人阶级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劳模精神形成发展的社会阶级基础,中央苏区时期劳动竞赛,以及从再造新人、国家建设、制度形态、教育资源和劳动文化五个方面阐述劳模精神
那年冬天,和朋友小聚。我因事迟到,急脾气的好友却未恼,盈盈一笑,摘下耳机,和我打招呼。原来,等我之际,她听着《明朝那些事儿》的讲书,已然入迷,忘记了等待之苦。她向我推荐:“你坐班车上班,单程就要近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对于从事写作的人来说,创作的每一个主题都要有由头。这些年来,支持我写作的内生动力主要来源于我内心情感的种子,一篇篇发表的文章,我们看到的是这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破土的力量,那么谁种的种子呢?这要感谢我的亲人,让我在亲情中历练、成长。这要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让我可以在家风追忆中,磨砺初心和使命。
□王奕君依依近视,却不愿戴眼镜。每天清晨,她眯着眼睛,端详镜中面庞白皙、五官清秀的自己。她笑一笑,自信满满地去面对一个朦胧而美好的世界。街上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依依走在五光十色的街上,绽放着纯净的笑容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