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董建成潇潇秋雨天地汇,花间凝露华浓。淡看木叶飘零中。薄凉生寒意,溪流自向东。风过亭台百菊黄,水珠潸下无争。任凭沉烦烟雾升。欲将残酒消,徒留前日梦。
□郑治全秋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除却了酷夏的焦躁,露出满脸温馨的笑容。是你送走了火红的夏,将迎来漫天飘白的冬。秋鸟,也不睡懒觉了,早早从窝里爬起,栖息在枝头,向过往的人们竞相鸣唱。时不时扑棱着翅膀从这个
绕城浇筑首榀梁,片片相连富城乡。
看到一段读书的趣论:“看人读书否,观其吵架即可。那个揭短打脸、说话尖酸刻薄的,肯定读书不多。读书教化心性。书读得多了,必定宅心仁厚,心有善焉。即便与人争吵,也不会让最解恨、最难听的话脱口而出、不留
作为改革开放尤其是恢复高考的幸运儿,我从农村落户到省会城市,成为国家干部,虽然离开农村四十多年,但时常想起甚至在梦中梦到青少年时期在农村难忘的经历。中秋节前夕,收到大学同学刘林海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落户
骆浩整理了一本诗集——《骆浩诗歌集》准备出版,希望我写一点文字,算是对他诗歌的点评。许是骆浩看我经常写书画类的艺术评论,觉得我算是评论家。其实,美术是我的专修,对于书画的品鉴与实践多了,就会
我硕士读的是中国现代文学,鲁迅应该是必须认真读的作家。但是,直到我读研二的时候,才决定认真读一遍《鲁迅全集》。那是我第一次认真读《鲁迅全集》。因为是二手书,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前几卷都有这套书原主人的批
离开工作岗位的四年间,每天雷打不动的有两件事情。一是清晨在朋友圈发美好祝福,提醒大家新一天开始,我要分享《华山文学》的作品了;二是在晚上睡觉前集中回复文友信息。阎纲老师的新作《我还活着》就是从文友信息
乾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因为在苍茫迤逦的梁山上长眠着两位皇帝,更因为其在近代陕西革命史上曾经是作为陕西西北门户,经历过烽火弥漫的战争沐浴,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镇。艺术地再现这方高天厚
□李浩平日在外奔波,和家人聚少离多。受疫情影响,周末蜗居家中,少了朋友间的觥筹交错,多了一份闲情逸致。陪女儿玩耍,与妻子刷剧,电影结束已是饥肠辘辘。不知不觉,外面下起雨来,这样的天气,吃什么饭呢?&ldq
□同亚莉经常听人们讲,如果这事当时这样办的话,收效就会更好一些;如果那人早送到医院30分钟,就会抢救过来;如果年轻时更努力一些,就会考上好的大学;如果更敬业一些,就会在工作上有好的发展,就会有好的生活等
□秦继芳清秋时节,我在江南的一个乡村小住。一天黄昏,我应朋友之邀去村野之外的荷塘看村人采莲蓬。这里是水的世界,也是荷的故乡,目之所及皆郁郁青青。水塘环环相连,塘上荷叶田田,犹如绿云浮漾,在天地间舒卷绵
□谢鹏斌鼓鼓爷已经去世近20多年了,现在写他,无非是一种回忆。用母亲的话说,过世的人,世上只少了一个你,旁人照样看光景世事。鼓鼓爷,在我们本家排名老二,故也叫二爷。但此称呼是家族论资排辈的叫法,似乎太官
□潘瑾总是在每一个温馨的夜晚,孩子缠着他们的外公讲故事,编织着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我的父亲是一个酷爱阅读的人,打小他就给我讲述了孙行者的桀骜不驯、关云长的义薄云天、诸葛孔明的足智多谋、宝黛的尘世情缘&h
□高鸿同事给了一株兰花苗,说是在老家山沟里挖的,是一株野兰花。我特地托熟人从老家捎带些腐殖质泥土,又选了一个精致的瓷花盆,培土、栽种、浇水,一切完备了,静等兰花出苗。头几年的春天,都能冒出几片细细的叶
大唐不夜城三兆村社火表演。2019年农历正月十二,家住西安三兆村的堂妹给儿子“全灯”,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全灯”是关中地区的传统风俗,即孩子年满十二岁,在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之前,主要的
我用五谷作画,好多人不知道,也没听过景谷艺术。有次喝酒,在场的都是北方人,大家在酒精的作用下,开始介绍自己的营生:有卖车的、卖房的、卖手机的,还有经营房地产的。我随口说我是卖五谷的,按颗粒卖。1998年,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杨小平先生厚积薄发,即将结集出版的20余万字的最新文集《城投情》,我很高兴作为第一读者先睹为快。读完这本《城投情》,几次提笔却又几次搁笔,是因为允诺这篇代后记拿不出
贾平凹在最新作品《秦岭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秦岭山脉中有个山峰叫拔仙峰,站在峰顶上能体会到“山深如海”的感觉。拔仙峰上建有一个道观,是道教上清灵宝天尊的道坛,每年来这里的香客络绎不绝。都
网上有一个调查问卷,既然所有的生命最终都将走向死亡,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硬要我给出一个答案,心中最原始的答案就是,活着就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行程,这段行程的最大业绩就是好好活着,活好一点。怎么就算
王新民长期在出版界工作,整天与书打交道,写书话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说他也热衷于写点书话。前不久,又为读者奉献出这部分为“慈苑书韵”“说平论凹”“书评书话”“书友情深
历时七年,九易其稿,历经种种磨难,作家辛娟一心啃定这个“硬骨头”,《一代名流张子宜》终于面世。我认真读了这部作品,之所以要认真读,主要基于几个原因:一是对中国现代慈善业先行者张子宜的敬仰;二
“终于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家。”看着窗明几净的新屋,在华阴城区揽了二十多年零工的乔舍娃激动地说。 乔舍娃说的“家”是最近刚刚建成、位于华岳大道旁边的华阴市零工市场。零工市场有13
□田玉成1997年,我们单位从三线搬迁到了西安。我家分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这可是我参加工作40年来,第一次分到这么宽敞的房子。搬迁前,我们还在临潼上班,顾不上西安的房子,就先由在西安工作的儿子负责进行装
□每小平记忆中,每逢中秋节,条件好的人家,晚上会吃月饼或点心,那是很奢侈的事。一般人吃了团圆馍,就算过了中秋节。儿时,家中姊妹多,每逢中秋节,母亲烙的团圆馍就是最好的吃食。几十年里,总感觉母亲烙的带着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