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深入车间一线,为职工进行技术指导,这不仅已成为我工作的常态,也是我不断寻找创新灵感的一种方式。”李海清一边查看设备,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3月15日,陕西省劳动模范、黄陵矿业机电公司机电总厂高级技师、创新技能团队领头人李海清走出工作室,沿着厂区道路,从支架车间一路走到机修车间,每到一个车间,他都要看看各种设备检修进度情况,及时掌握职工在维修方面遇到的技术困难,并进行指导……
李海清扎根车间一线近30年,干过钳工、支架维修工、设备检修工,车间内检修技术活对他来说都是信手拈来。
来到李海清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职工创新创效成果展示区,滚筒剥磨一体机、自动水循环装置、液压顶杆拆卸装置、一种便携式起吊工具……数件职工创新成果模型整齐摆放在一起。
“这些成果大部分是职工自主设计制作的专业工具,少部分是根据维修需要对现有工器具进行升级改造,以达到提质增效、减轻劳动强度的目的。”李海清指着职工创新发明成果,脸上洋溢着笑容。
实际上,职工在维修设备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影响维修进度和质量。就在两年前,该公司为解决液压支架维修难题,引进了激光熔覆焊设备,填补了立柱自主维修技术空白。但是引进的设备仅能对立柱外缸面进行修复,而对于缸筒内壁还无法实现自主维修,每年还需外委,导致维修成本过高。
钢筒内壁维修技术受制于人,这让以李海清为领头人的技术团队感觉如坐针毡。为了搞清楚设备工作原理,去年团队赴先进单位对标学习立柱缸筒内壁修复技术。
“设备核心技术一样,无非是焊接头和喷砂管布局不同,只需定制一款内壁加工头,我们自己就能改造。”技术团队学习完后一致认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设计制作成一款可调高低和直径大小的内孔焊接装置,首次投入修复千斤顶立柱内壁作业,修复后的立柱尺寸、硬度和光洁度均符合标准,达到国标要求。
像这样能解决维修难题的职工创新成果在机电公司不在少数。有方便焊接采煤机滚筒齿座的专用支架,可杜绝传统维修作业中需频繁起吊作业的安全风险;有自动化去除托辊毛刺装置,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有设计的活塞密封安装机,能快速将密封圈安装到位,安装工效提高十倍……
在李海清的带领和引导下,职工结合自身岗位职能,从优化加工工艺、改造升级设备和提升作业效率几方面考量,充分发挥自身创新潜力,加工制造出一批具有实用推广价值的设备及工具,机修质量和工效得到大幅度提升。
□本报记者 胡建宏 通讯员 张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