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包括“延一井”旧址、单独釜炼油厂旧址、石油设备展览区等17个核心物项的“中国石油百年老厂‘延长石油厂’”项目,成功跻身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2021年,延长石油七里村采油厂被命名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红色教育基地”和会员单位;
2022年,“延一井”旧址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
“看百年延长石油发展史,仿佛在浏览一个多世纪浓缩版的中国石油工业成长史和奋斗史。单从历史价值和意义来讲,我们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这些石油工业遗产,这是使命也是动力。”7月28日,延长石油集团2022年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七里村采油厂退休职工高继虎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延长石油人。望着自己经手的项目成果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向国家舞台,看到延长石油“国家工业遗址”名片愈加闪亮和一批批观光考察者慕名而来,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工作值了。
恢复单独釜炼油房
1905年,延长石油官厂成立,两年后打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并创办“延长石油官厂炼油房”,共同开辟了中国陆上石油工业采炼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先河。
“后来,‘延一井’旧址作为国宝文物得到了及时修复保护。但‘炼油房’釜式工艺被新工艺代替,原址早已荒废。”高继虎说。
2015年,“炼油房”抢修恢复提上工作日程。为高质量完成恢复保护项目,七里村采油厂成立设计组、材料组、图片组等项目恢复小组,仅剩几个月退休的高继虎临危受命,与大家现场调研,恢复“炼油房”原貌。但大家对它的历史知之甚少,即使那个年代炼油工艺相对简单,但没有设计图纸,仅靠几张历史图片想要在原址上1:1恢复原貌相当困难。
“再困难也得干!”一组人在废料堆里翻找有用的东西,另一组人走访懂得炼油工艺的老工人了解情况,再一组人专程去国家档案馆打听设计图纸的下落。
但当高继虎拿到这些零散图纸却陷入了沉思,即不同时期炼油厂的釜式蒸馏装置要想重新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图,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那几天,我揣着图纸上延安下西安,一次次请教从事过炼油工作的老石油专家,全力完善资料信息,最后手工绘制出了整个单独釜蒸馏装置工艺流程图和地面勘察布置图。”高继虎说。
所有前期工作准备妥当后,工程项目顺利启动。建设过程中,原炼油厂总工程师、总化验师多次到现场指导,老工人也全程参与建设,全力恢复原貌。
在高继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陆上第一座炼油厂旧址成功恢复,成为继“延一井”之后,另一张靓丽的延长石油历史名片。
申报国家工业遗产
2018年夏天,七里村采油厂收到一份申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的通知。
“当时在大家的观念里,挖掘延长石油历史仅局限于尽快恢复和丰富百年延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供企业内部交流学习,还没有和申报国家工业遗产联系在一起。”高继虎说,上级特别重视该项工作。对此,采油厂及时成立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因首次申报,没经验,只能硬着头皮整理了一厚沓材料,上报等消息。但为保险起见,大家咨询了一位对申报工作有经验的老教授。
“你们的申报材料不能直观展现延长石油的历史,申报怕有难度。”老教授翻阅资料后提醒。
高继虎听后紧紧握住老教授的手说:“第一批申报时,我们没有及时掌握信息,但延长石油确实有资格申报。即延长石油在中国陆上最早开采石油;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长石油贡献很大;纵观世界老油田,唯独延长石油这家百年油田还处在千万吨生产规模,跻身世界企业五百强。”
“你们按‘老’‘红’‘强’三个字重新整理一本画册和一个视频宣传片,这样会给评审团一个最简洁直观的印象。”老教授指出。
“当时距离评审不足30天。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每天吃住在一起,没有丝毫怨言。”工业遗产办公室主任闫世昌说,经过半个多月打拼,《石油魂》画册和宣传片终于完成送往北京。当闻讯申报排名前5时,正在返回途中的高继虎和大家激动不已。但当他接到另一个电话时却如坠冰窟——母亲病危,想看儿子最后一眼。大家希望车子能飞回去。当晚9时赶回家,看到刚刚咽气的母亲时,高继虎跪在地上号啕大哭……
当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延长石油”四个字映入眼帘,大家激动地相拥而泣。那一刻,所有人的辛苦都值了。从那刻开始,延长石油工业遗产从“村里”走向了全国。
□本报记者 胡建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