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一线风采 张效忠:潜心问“稻”的“粮”师
2024-10-09 09:50:15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农业给我的第一印象。”1955年,张效忠作为陕西省农校首届中专毕业生,被派遣到汉中农试站工作。近70载,他始终矢志不渝,把情和爱都无私奉献给了汉中的水稻科技事业。

1955年被派往勉县下乡时,他遇到一位大娘坐在田坎上哭泣。原来,她家的稻田发生严重病害,损失惨重。看着大娘的眼泪,张效忠非常难受。“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不再让农民遭受损失。”他暗暗发誓。

第二年,省农业厅在勉县高潮区建立了水稻稻瘟病研究基地。于是,从稻谷下田开始,张效忠便跟着老师们下到基地。夏天,在烈日下对病害发生情况、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观察;秋天,到各县发病区进行大面积调查和比对;冬天,回到所里对大量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制定防治方案。3年后,他们终于摸清了稻瘟病在汉中发生、流行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方案和意见。

1989年春,时任汉中农技站站长的张效忠带领科技人员到城固县,负责30万亩水稻的种植技术。通过查资料、访农户、找问题,以“三扩”(扩大用种量、扩大秧母田、扩建两段育秧温室)、保“三增”(增苗、增穗、增粒)为中心的水稻增产技术实施方案很快在该县水稻生产区实施。当年年底,该县30万亩水稻平均亩产由上年的467公斤增至503公斤,超额完成承包指标。在他领衔承包的两年中,该县水稻平均亩产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在担任汉中农技站站长的10年中,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杂交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汉中盆地中晚熟杂交稻亩产700公斤栽培技术研究》《汉中盆地稻麦亩产吨粮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1998年12月,张效忠退休了,但他仍然闲不住,全力投入老科协的工作之中。

随着粮油规范化栽培技术在汉中普及应用,他提出了发展优质稻的建议。通过考察、引进、试验、筛选,确定“两优培九”“武香988”等适应汉中生态条件的优质稻米品种推广种植,深受农民喜欢,一度成为汉中优质米的代表。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印棉素、宁南霉素等绿色生物农药,在粮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作物上使用,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仅2012年,汉中市累计使用面积就超过3万亩,取得良好效果。

针对大批青年进城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现象,他投身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引进、试验筛选出适宜汉中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还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示范基地合作,开展水稻机播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施肥、机械收获等应用研究,探索栽培技术与机械操作的良好配套应用。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从2700余亩水稻情况看,平均亩产达600公斤,高产田块可达700公斤以上,单亩节约成本近300元。他将成果编撰成《汉中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并印刷4000余册发给农民,为推广该技术提供支撑。

张效忠还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先后撰写《关于当前我市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建议》《对汉中农业产业化经营几个问题的思考》等调研报告10余篇,为政府科学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先后获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汉中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科技成果奖11项。此外,他还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汉中市十大科技明星”等荣誉。□通讯员  成宝华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