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9月17日,在可可盖煤业公司,记者见到了综采工区队长商佳新。他所带领的团队承担着全矿90%的原煤生产任务。
谈起这支队伍,商佳新眼中充满自豪:“我们工区190人中,八成以上毕业于采煤相关专业,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轻化、专业化、智能化,成为团队的鲜明标签。
作为一线生产单元的管理者,商佳新认为队长有别于其他管理职能:“我们既要抓生产,还要抓安全。”他笑称自己是队里的“家长”——每个人的状态关乎生产,情绪牵动安全。他常和年轻工友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和近况,主动为大家排忧解难。
目前,该工作面的智能化开机率已达90%,采煤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通过预设指令协同作业,工人的角色也从传统操作者转变为监控者和干预者。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产理念的革新。”商佳新说。然而,智能化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调试与磨合。
他回忆,设备调试阶段尤为艰难。完善三角煤区域工艺时,因采煤机行走轨迹呈弧线,与支架协同难度极大。“我们反复试验几十次才达到要求。”采煤机上的编码器和惯导系统需精准感知位置,确保下一刀笔直推进。“出现偏差,整个工作面就会呈锯齿状,影响生产。”仅编码器调试就用了半个月,团队最终实现了170个支架的协同控制。
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效率,也显著增强了安全性。如今,通过红外识别和智能感知,设备可自动完成拉架等作业,减少了人工干预。
面对以90后、00后为主力的年轻团队,商佳新形成了独特的管理理念。他特别重视思想引导:“要让大家认识到,采煤工作是光荣的,是在为社会奉献光和热。”
工区持续推行“师带徒”机制,新员工须经四个月系统培训并通过考核,方可独立上岗——既学技能,更强化安全意识。
在安全管理上,工区将安全绩效与工资深度挂钩,“安全权重占40%-50%”。团队更倡导“自保、互保、联保”的责任理念。“在井下,你的操作既关乎自己,也关系同事。”商佳新说,“必须互相关照、提醒。”
谈及行业变迁,商佳新深感智能化带来的巨变:“以前一个班15人割煤,现在只要5人,由设备自动执行指令。”他认为,未来煤矿必将更智能、更安全,需要更多懂技术、懂理论的青年人才,以知识与技能推动传统采煤业迈向更加智能化、安全化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