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刘博文 春天到了,什么最能展示春天的美丽呢?大概就是柳芽萌萌的那个模样。 《诗经》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枝柳芽就展露了整个春光,它敏锐地捕捉到了春天的召唤,
韩盼锋 雨水,滴落心湖泛起岁月的涟漪 润了枯草,醒了田亩那是希望在悄悄倾诉 一滴,两滴,千丝万缕编织着未来的锦绣
白描 咏薄太后塔千年古寺塔巍峨,盛世频传太后歌。砖垒七层迎日月,云栖四面绕藤萝。仁风每顾怜禾稼,善念常存育帝柯。文景鸿图母范昭,坤仪德望耀星河。 重登崇文塔当年戏刻垛边留,总角还教皓首羞。宝顶摩云吞浩气
惠军明 昨夜,檐角的冰凌还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宛如一把把锋利的小剑。可今一早,就化成了一串珠帘,滴答声顺着瓦楞流淌,恰似有人在青砖上随性弹奏着琵琶,清脆又悦耳。母亲把冬被搭在院里的麻绳上晾晒,棉絮
南星 秦岭有石,天地馈之。 故乡在秦岭腹地的洛南,是一块块石头垒起的地方。石头路、石头埝、石头槽、石头房、石头墙、石头磨、石头碾随处可见,石头淹没了故乡的一切。从沟垴到沟口,从山脚到山巅,青山
张亚凌 突然停电了。一本书正看得兴起,很是不甘。 下楼买蜡烛?还不如拿着书出去找找,兴许有灯火明亮处可以蹭电。 拎起书,出了门。走至南街,有个较大的饭店灯火通明,外面是台发电机,自给自足。心里
王宗涛 医院的病房是个浓缩人生百态的地方。正月初以来,我陪着生病的老父亲,在病房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日夜。 靠近门口的病床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刚做完肺部手术。他的老伴,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
张朝林 今年元月,西安多日艳阳天。西安老城墙是晒太阳的好去处,好似一部线装的史书,围着西安。护城河是清亮的框子,嵌出城墙的风姿。西安人爱老城墙,外地游客也不例外,总想沐浴厚重历史的光晕。 玉祥
王晓周 父母总惦念着老家,嘴里时常絮叨着老家的人、老家的事。 不是不回,一年里怎么也回去个三五次,但是每一次都是回村时高兴,返城后怨天尤人。父母老了,在老家不方便照顾,小女儿还在上幼儿园,需要
王健春 说来不知算奇事或属正常,截至目前半辈子,我只买过两次钱包,一次小时候,一次成年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小学,看大人购物都是先拿出钱包,在里面清点后,掏出钞票递给营业员。找回的零钱再小
李拴伍 一缕春风、一场春雨,苜蓿不藏身,冒出了嫩嫩的绿芽。那嫩,能掐出水来;那绿,能将布染绿。 作为一个男孩,小时候却总想做女孩的事情,比如初春掐苜蓿。 那时,人们对苜蓿很敬畏,那是牲口的草料
张翼 杏儿一唱歌,就把抽水机的声音打散了。从小对声音敏感的杏儿,也许是看电视、听广播自学的,又或者上天垂怜,让她以歌为声、行吟大地。挑水砍柴、放羊路上、播种浇水、做针线活,都会哼唱起来。 杏儿
杨广虎 城里待久了,时常就想怀旧。在我脑海中,除了故乡的一缕缕炊烟,总萦绕着“锅气”,就是灶火里大黑铁锅上烧开水的热气,或者蒸馍时徐徐上升的气流。 “天下美食唯热不破。”有
白杰乙巳蛇年春节期间,我认真阅读了作家周淑芳的文集《我与清欢渡明月》,令人眼前一亮、心中惊喜。这本文集包含的自然意象非常丰富,如扶风山野的风、故乡土房子、茶卡盐湖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它们都凝结着叙述
刘玉爽在汇聚着众多文学爱好者的“乡土中原作者群”中,我有幸认识了老家社旗青台(现李店镇)的作家郑长春。为了把青台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他决定趁着年富力强为故乡写一部无愧此生、无愧父老乡亲的&ldq
第五建平他本无心书写历史,却给历史加了一个注解。这是我读朱文杰先生《记忆老西安》系列之书的第一印象。早在2019年收到朱文杰先生赠我他的第一套《记忆老西安》时,我翻看目录,捧书的手就开始颤抖。古籍浩如烟海
白杨书房曾写过一篇短文,曰《观云亭记》,记述余之书房。没几年,女儿长大,闹着独居小屋。余寒家子弟居处逼窄,原本狭小的书房只得让步,把书柜支在了小小的三角阳台。余颇爱书,仿佛读过很多似的,其实不然。书倒
周燕芬 接触赵命可的小说有点晚了,但依然给我带来惊喜。 金宇澄和王祥夫,是当代中国两位优秀的小说家,好奇心驱使,我先读了他们写的序言,致使再读小说集《到天尽头去》中的所有篇章时,多少有先入为主
我退到二线后,重拾文学梦,《陕西工人报》就此走进我的生活,成为不离不弃的情感伙伴。在编辑老师鼓励帮助下,先后有《二嫂下岗》等拙作被采用。我把这些文章转发微信朋友圈,没想到就此与小区南门口理发师刘晓
手捧《国之脊梁》这本书,我心中感慨万分,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海晏河清。我遇见先辈们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跋山涉水照亮前行之路;更遇见爱国者历尽艰难匍匐前行,乘风破浪无怨无悔。且夫天地间,赞华夏国士遮风挡
时光如潺潺流水,却无法冲淡那些熠熠生辉的廉洁身影,他们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年少时参观焦裕禄纪念馆的经历。踏入那庄严的场馆,仿佛踏入了一条
董建成 丝缕翠娥容,鹅黄映碧空。 细纱迷望眼,袅娜伴春风。 曾折牵离客,亦陪垂钓翁。 欲求陶令意,醉卧玉山中。
正在午休,突然被急骤的手机铃声惊醒。电话是一个朋友打来的,说他心情很糟,一定要和我聊聊。想了想,约朋友一起散步,边走边聊。 朋友说的是女儿的事。 女儿快三十岁了,一直排斥婚姻。别人介绍的对象,
真没有想到,《陕西工人报》转眼间创刊75年了。在我的记忆里,对这份报纸最朴素的情感,总有几个片段心心念念不能忘记! 第一次读到陕工报是2006年七八月间,那时我刚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毕业,还是一个毛头小
神奇太白,林海莽莽祖脉秦岭,绿色屏障 这里的林海,是斩杀雾霾的利剑这里的积雪,是滋养生命的源泉这里的空气,是自然天成的氧吧这里的美景,是鬼斧神工的杰作 在这块令人神往的土地上实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