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检索:张雷威53岁,陕西榆林供电公司工会主席,现挂职陕西吴堡县副县长扶贫。2004年被表彰为省级 “学雷锋标兵”,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工会工作者。
“张县长:您好!蚕茧烘烤成功,群众很满意,村民都说您办了实事,让我转达谢意。”最近,这条短信让张雷威又一次体味了他那再熟悉不过的感觉,就是做好一件好事、实事后的踏实和高兴。
张雷威是陕西榆林供电公司工会主席,他先后代表榆林供电公司、陕西电力公司在陕北扶贫已有6年之久。短信所说之事,是他以挂职副县长身份在吴堡县扶贫时,为车家塬村发展养蚕解决了关键性的烘烤难题。
“你也是应付一下就走吧?”
张雷威的扶贫生涯始于2003年,当时陕西榆林抽调一批干部下乡包村扶贫,他主动请缨:“我很熟悉农村工作,插过队,搞过社教,知道农民疾苦。”
他包的是神木县西沟乡的芹菜沟村。村民一见他就问:“老张,你准备住多久,也是应付一下就走吧?”张雷威放下行李,伸出三根指头:“三年。”村民眼神满是怀疑。
不过,村民们还是看到老张与众不同。司机放下老张和一整套生活用品就回去了,老张把一间废旧教室改造了一下,自己吃住。一次做饭,洒落几粒米,老张正蹲下拣,村支书碰见:“那几颗米,脚一搓就过去了。”老张说:“浪费了可惜。”不想,这么小的事却传开了。大家说,这么大的干部连几粒米都不浪费,难得。
住下后,老张走家串户,和农民拉家常,又套上骡车,带着干粮、水壶、草帽,把村子的土地跑了个遍。10天后,召开首次村民大会,来了20多个人。张雷威深知,这次会要是不成功,以后就别想开了。他把了解的村情和多数家庭的情况像拉家常一样对村民讲了,然后说:“我来扶贫,是要解决问题的,大家说实话,要我解决什么?”村民七嘴八舌,老张一边问,一边记。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张最后都要找到根源并想办法解决,比如改造低压线路、扶持村民养羊等等。
从这以后,老张只要喊开会,男女老少都无有不来,每次都七八十人。
扶贫三年,老张并不限于弄几个扶贫项目。只要是村民的事,他都热心帮一把。有人到城里看病摸不着头脑,老张给他们找人。村民闹纠纷、婆媳不和等,老张去调解。遇到红白喜事,老张按照当地人习俗去搭个礼。他特别交代司机,路上不管遇到谁,都要捎一程。村里兄弟俩不和,老人没人管,老大孩子当兵回来想托老张找工作,老张列两个条件:一是要解决老人赡养,二是搞好兄弟关系。结果孩子被老张介绍去当了电工,兄弟矛盾和老人赡养两个老问题都解决了。
后来,老张那里就变成了村民聚会、拉家常的场所了,每到晚上灯一亮,三三两两就来了。“他们把我当成了村里人,谁家杀猪,也叫我去吃杀猪菜。那三年,很充实。”张雷威回忆。
3年后,老张离开芹菜村时,已先后为村上投资十几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引进的几十只小尾寒羊发展到数百只,村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而最受称道的是,不少青壮年在他的劝说下转变了观念,离开了粉尘严重的小煤窑回到家里改事养殖。
“扶30年我们都欢迎”
2006年,按照陕西省的统一安排,吴堡县的13个村被确定由陕西省电力公司定点扶持。这必需得力之人,领导想到了张雷威又马上犹豫了:扶贫是个苦差事,老张已经50多岁了,何况刚扶贫3年。老张知道了却说:“扶贫是做好事、行善事,让我扶到老都没意见。”
就这样,老张来到了吴堡县挂职副县长,开始了责任更为重大的扶贫。
吴堡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人多居住、耕作于塬上,深沟之下虽有黄河及其支流,塬上却干旱异常,取水十分不易。张雷威还是先从调查研究入手,跑遍了所有的村,最后确定了三条:用适当的钱解决村民解决不了的基础设施问题;以水利为主,在9个村各搞一个村里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在3个条件较好的村抓“一村一品”,直接带动农民致富。
下山畔村的红枣个大、味甘、色艳,远近闻名,供不应求,但是产量一直上不去。张雷威一了解,墒情好时,产量高,虫害也厉害;墒情不好时,虫害少些,产量也不行,总之,想搞出规模左右为难。因此,出路就在于,既要解决用水,又要防虫。但山高路陡,村民们只好俯视黄河叹息。
“原来春季打药用水,只能三轮车拉,五里路,累死也拉不了多少。”村支书丁爱国回忆。
张雷威看准了,就向省电力公司申请了15万元,在山上修15口集雨水窖。施工时,他坚持一贯的做法,分期给款,验收合格后付款,关键材料和施工环节亲到现场验收,使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得到了双保险。同时,他找来技术员,教村民把过去自然生长的枣树科学修剪一遍,教如何防治虫害、种植枣树等等。
一年下来,下 山 畔 村 的1820亩枣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同时被吴堡县确定为千亩红枣丰产示范园,还被有关部门确定为“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
“现在全村每年稳定产枣75万公斤以上,平均一公斤按4元算,全村就收入300万元,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明年我们还准备扩大100亩。”丁爱国高兴地说。
3年来,深砭墕的养羊,车家塬村的桑蚕,冯家墕村的高抽改造,高尚墕村的机井工程……13个村的扶贫,都是这样干过来的。
现在,“扶贫的张县长”在吴堡县颇有名气,“这样的扶贫干部再扶30年我们都欢迎。”人们说。扶贫日记
扶贫6年来,张雷威有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一个又厚又大的笔记本。那是他的扶贫日记,几乎记录了他所有的扶贫行踪。在这满满当当、密密麻麻的3大本扶贫日记中,随便翻到哪页,都能看到他的细致、执著,还有苦、乐。
“……打着石膏去薛下村,车一停,司机从后备箱拿出双拐,引起了村民注意。老俩口正在锄地,问这是谁家的亲戚,扶贫办主任说,这是给你们带来自来水的扶贫干部。老汉就上来拉着手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哩,急着来干什么,真是毛主席的好干部……”
这记的是2007年5月的一天。之前,张雷威下乡一脚踩空,“嘎巴”一声,钻心疼痛,脚骨三处骨折。打了石膏才27天,他再也躺不住了——好几项工程到了质量把关最关键的时刻,就不顾再三劝阻,带着双拐下乡了。这才有了日记中的那一幕。“搞扶贫整天都在上坡下岭,吃苦受累,可是扶贫工程的关键要是没把住的话,那些苦和累不是白受了吗?”张雷威说。
“……冬天的村庄里,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村民们忙着准备年货,想着赶在年前把扶贫款及时发放,替政府解忧,为百姓解愁,我们忙一点、累一点还是很值得的……”
这记的是2008年2月12日,去寺沟村给6户贫困户发放扶贫款。当时是农历腊月廿五,风雪扑面,道路泥泞,县里、乡里的干部多数已回家过年去了,张雷威却来到了这个贫困村。这之前,他在县里工作一直很忙,但他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在过年前把款送到这几户人手里。当天,张雷威回到榆林的家里时,已是晚上。
扶贫日记记了多少天呢?张雷威没数过。“反正只要扶一天,我都尽量争取记一天。”
扶贫下过多少次乡呢?张雷威也没算过。“反正我这几年基本没过星期天,有人问我,星期天下的什么乡嘛?我就说,农民哪有星期天?” 工人日报记者 毛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