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没饭吃没衣穿,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的孩子失学,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因生活困难发生意外。”这是我省工会对困难职工作出的郑重承诺。
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组织满怀对职工的深厚感情,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从早期建立扶贫基金会到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帮扶,再到各市、县(区)普遍建立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履行“三项承诺”,我省工会帮扶救助网络日趋成熟。近年来,我省各级工会组织按照“三项承诺”和“有困难找工会”的要求,依托困难职工援助中心这个平台,切实履行职责,不断加大工会信访和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并深入开展“金秋助学”等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困难职工的心坎上。
全省各级工会上下结合,地方、产业及企业工会之间条块结合,有效增强了工会就业服务网络的整体合力。2004年,由省总工会首创的“全省工会促进再就业大型免费职介洽谈会”,得到了各级工会的积极响应,规模大、范围广、效果好、反响强烈。在已经举办的五届洽谈会上,参加招聘的企业达6128家,提供岗位21.4万个,到会求职人员33.1万人,签约或达成用工意向的有11.4万人次。
根据全总 “三年三个150万”的部署和要求,省总工会2003年制订并下达了全省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三年目标任务。在全省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下,三年以来,以多种形式为12.6万人次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培训,免费介绍就业岗位15.7万个,使7.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再就业,全面超额完成了2003年至2005年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2006年省总根据全总新要求,下达了2006—2008年全省工 会 促 进 再 就 业“8853”工作目标任务,即培训8万人,职业介绍8万人,实现就业5万人,帮扶成功创业3000人,并带动1万人实现再就业。目前,各级工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举办大型免费洽谈会、建立省际维权平台等多种举措,确保全省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近年来,全省各级援助中心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在打造工会社会化维权帮扶平台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将职工信访、热线与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爱心助学和生活救助相结合,通过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和定单式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扶持、评树创业带头人等措施,实行“造血”帮扶,强化了职工救助的帮扶效果。在做好日常的紧急生活救助的同时,加大对改制、破产和困难企业以及突发事件和农民工的救助力度,稳定了这些企业职工的情绪。近五年来,全省各级援助中心共接待和处理信访(含热线服务)5.6万人次,计14896件,为职工提供法律代书325份,代理维权诉讼2392人次,胜诉率达80%以上,还终结了20多件有重大影响的劳动争议疑难积案;五年来各级援助中心共支付困难救济金2620多万元,救助困难职工92723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2002年以来,我省连续多年开展的“金秋爱心助学”活动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工会 “金秋爱心助学”活动是我省开展最早的全省性、有组织、大规模活动。到2007年底,全省各级工会共筹资5550万元,对74065名贫困家庭子女给予了资助。这项最早由工会发起,继而成为有民政、残联、共青团、妇联和慈善协会等组织陆续加入的公益活动,已从最初送路费、送部分生活费和学费,发展到一次性资助、结对帮扶、劳模助学、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社会各界通过多渠道对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问题共同帮扶的有效机制。
回顾我省工会的困难职工援助工作,从无到有、从建立完善到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省总和10个市、杨凌示范区、大多数县(市、区)成立了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一些困难行业和企业还成立了困难职工援助站,在全省建立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维权帮扶体系。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