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这是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他们“啃”下了北京地铁和西安地铁施工中最硬的骨头。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团队,他们开创个性化管理工法被地铁施工单位纷纷效仿。
这是一个赢得光荣的团队,他们先后获得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等数十个荣誉。
这个团队就是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 “范增国青年突击队”的中铁电气化局西铁工程公司西安地铁北大街项目部,他们的领头人叫范增国。当范增国从团省委书记卫华手中接过突击队旗帜时,还不到32岁。这是团省委第一次以个人姓名命名的青年突击队。
临危受命锻造精品团队
“不好了,一号风亭灌进雨水了!”
“大家不要慌!都跟我来!”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大喊道。所有人连工作服也来不及换,冒着暴雨冲向工地,爬进了二十米深基坑。
“扑通”一声,那个带头的人第一个扛起50斤重沙袋跳进水里。
“通知交管大队了吗?塌陷了怎么办?赶紧把路封了!”
几百米长的马路,被十几辆警车封得水泄不通。
与此同时,马路下面的人们挥舞铁锨、扛着沙袋,忙得热火朝天,一个个满身泥巴,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这是发生在2008年8月16日,西安地铁北大街站暴风雨中的一幕。那个第一个跳进泥浆污水中,扛起沙袋堵住渗水的人,就是中铁电气化局西铁工程公司西安地铁北大街站项目经理范增国。
闻讯赶来的西安地铁公司领导,看着浑身泥水的范增国和伙伴们,由衷赞叹道:“你们不愧是训练有素的团队。”
像这样的抢险场景,在范增国的记忆中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他是临危受命担任项目经理的,那是在北京地铁三元桥车站施工时。这是一项奥运工程。由于不适应北京地区的施工要求,再加之项目部第一次干地铁工程,管理没经验不到位,项目部面临着被清除出场的窘境。这时,范增国担起了项目经理的重担。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让团队改掉多年来在深山野洼里施工养成的粗放管理的旧习惯,培养出精细管理的新习惯,让项目部尽快地从“低谷”崛起。
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范增国把项目部全体人员带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升旗。仰望着在国歌声中与朝阳一起升起的五星红旗,范增国和他的伙伴们心中 “为伟大祖国争光,为北京奥运奉献”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看着伙伴们神情凝重的脸庞,眼中滚动的泪花,他相信这些参加过2002年灞河抢险,在58天抢建出一座400多米双线铁路大桥,创造出全国同类铁路桥梁最快施工速度的伙伴们,一定会在奥运工程中创出新的奇迹来。在项目部召开的动员会上,他满怀激情地说道:“能为北京奥运做出一份贡献,是我们一生的骄傲与荣耀。”铿锵有力的话语点燃了全体职工火一样的热情。
面对三元桥地铁车站紧迫的工期压力,范增国把打造团队的第一步放在了责任落实上。他把项目部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按照建设方和图纸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人头上。以精细严格的 《岗位责任考核奖罚制度》为主线的各项制度出台了,每个岗位、每个人的责任明晰了。
项目部第一次使用一种新型的支架材料,范增国不放心。一天,他在检查车站北端边墙脚手架作业时,发现立柱间距比设计要求宽了30公分。原来是带班人员和作业人员为了赶工期,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擅自改变了脚手架搭设方案。
范增国严厉地质问带班人员:“图纸看了没有?”
“看了。”
“为啥不按图纸干?”
“过去比这间距更宽的架子都没问题……”
“必须按图纸干!马上返工!”
返工进行了三天,范增国在现场蹲守了三天。此后,项目部再也没出过类似的事情,工程进度也加快了。
三元桥车站施工难度最大的是双线500米的暗挖隧道工程,上部距通往北京机场的车水马龙的京顺路只有一米多,施工时路面上驶过的人力三轮车声都能听得见,底部有一段与正在盾构施工的地铁10号线相交,相互之间的厚度不足1米,用职工的话来说,“跺一下脚都能把人掉下去。”怎样安全顺利“啃下这块硬骨头”,范增国连着几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这是一场考验他和他的团队的一场硬仗。他把项目部每个岗位的职责划的更缜细,每个员工的责任范围定的更严密,编织成一张精细的网络,覆盖到施工的每一个细节。经过全体职工的集思广益,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形成了。他借鉴“新奥法施工”,定下了指导施工的“强支撑、短开挖、快模筑、慢拆模”12字“箴言”。在10号线顶部铺设钢管支撑,防止塌陷。在隧道全断面使用注浆管,斜插入的8万多根分别长1.5米和2米的注浆管,把整个隧道包裹成一个巨大的 “刺猬”,他们就在“刺猬”的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掘进。当他们提前五十天把隧道贯通时,连起初对他们颇有微词的人都不由得称赞“创造了一个奇迹”。
精耕细作开创个性化管理工法
年轻是一种力量,年轻也是一种负担。头戴大红色安全帽,身穿湖蓝色工作服的范增国,言语不多,凡事爱动脑子,看上去和刚来项目部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的衣袋里装着一个从不离身的工程日记本。他自2000年走进工程人行列的那一天起,就养成了记工程日记的习惯,至今已经记下了近二十本、百余万字的工程日记。
2007年9月,刚刚打下北京地铁三元桥车站这一场硬仗,载誉而归的范增国和他的团队马不停蹄回到了生他养他三秦大地,担负起目前西安地铁最大的车站之一——北大街车站的施工任务。这个车站是西安地铁1、2号线的交汇站,地处古城的繁华地段和交通要道,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建设单位起初担心范增国带领的这个年轻团队挑不起这个重担,没过多久,他们对这个团队就刮目相看了。
承担西安地铁施工,范增国打造一支高素质团队的愿望更强烈了,思路更明晰了。他说:“习惯是一种力量,”为此,他把执行“地铁工程项目管理工法”作为养成个人与团队习惯的“规定动作”。这个工法是他结合奥运施工和西安地铁施工的实际创造出来的,地铁施工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整个管理链条上有机联系相互联动的一环,把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每项工作的内容、要求、标准和达到的目标等精细化具体化程序化,甚至连职工、民工每天进入工地穿的工服、佩戴的工牌都有严格的规定。
经过不断的升华和提炼,范增国建立了以人为本、以细化岗位职责为主线的技术信息、安全质量、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的四大系统形成了。这四大系统有机联系、一动则动,构成了这一套被范增国称为灵活高速运转的 “联动机”的管理工法。
对养成“习惯”,范增国十分“注重细节”。地铁北大街车站是造价一次包定的项目,成本管理是关键环节。为了养成职工节约成本的习惯,工法中有详尽的操作规程,甚至囊括了宿舍、办公室的照明用电等细微之处,规定“出门要关灯,尽量使用自然光”等。职工小王离开宿舍没有就关灯的习惯,范增国发现后,第一次替他关了,第二次又替他关了,第三次小王又没有关灯,范增国替他把灯关上,对他说:“项目管理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要养成勤俭过日子的好习惯。”小王的脸红了,深为自己的所谓“不拘小节”而自责,打那以后养成了出门关灯的习惯。项目部近一年节约电费就近10万元。一次,范增国到工地检查,在一个钻孔前停下了脚步。这个钻孔没有隔挡也没有遮盖。工地领班解释说这是一个废孔,只有30多厘米深,人掉下去也没事的。范增国严厉地说:“按照工法要求,所有的孔都要隔挡遮盖!”他盯在钻孔旁,看着现场带班处置好了才离开。
发扬团队精神精品人品同在
“发扬团队精神,精品人品同在”这句话一直挂在项目部会议室的墙上,时刻提醒着项目部的每一个人。
范增国在打造团队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严厉,讲求人性化是他的 “秘笈”。2005年毕业的大学生周剑,刚到项目部不久就患上了脊椎囊肿。他的家在农村,家境贫寒,无力支付2万多元的手术费。范增国四处张罗的为他筹集到了手术费。康复后的周剑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北京的公司高薪来挖角,他却婉言谢绝:“范经理对我有知遇之恩,我离不开项目部,离不开我们的团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项目部租了三辆大轿车,准备了食品饮料,范增国和项目部全体职工送100名四川籍职工回家,大家都哭做了一团。虽然过去了一年多了,家在四川广元的劳务部负责人老赵依然感动不已:“项目部不仅花钱送我们农民工回家,还在车上挂上了祝福的条幅‘民工兄弟一路平安’,这一点我永生难忘。耽误了工期,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只得和范经理保证,尽快处理完家务事,尽快返回!”
“农民工也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范增国提出由项目部“买单”搞培训,培训出施工紧缺的电焊、钢筋、挖掘机司机等技术工种47名,并为他们办理了由省劳动部门颁发的技术资格证书。农民工小赵,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了,他说:“我以前握犁把攥锄头的手,现在也能拿起焊枪干地铁工程了,这都是项目部培养的结果。”
西安地铁北大街车站的施工进度不断加快,范增国和他的团队提前八个月完成了主体施工任务,成为整个地铁施工中的佼佼者。在今年的西安地铁一号线招投标中,西安地铁公司给予范增国的团队1分的加分,这在以零点零几分就决定成败的招投标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分值。
这天晚上,范增国刚进家门,外衣还没有脱去,手机铃声响了,工地有事,需要他马上返回。来到西安地铁施工,离家不远,范增国却很少回家。他有时打电话说好了回家,父母亲就早早地做好一桌饭菜等着,可往往等来的是他一个“工地忙,回不去了”的电话。看着紧紧地抱住他的腿不让他走的儿子,范增国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低头走出家门。
他身前身后,是璀璨的万家灯火……
(焦晓宁 曹建民 栗才亮)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