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铜川市各级创新工作室开展各类创新课题项目1575项,取得创新成果1236项,先进操作法309项,实现创效近亿元——
12月6日,高兵川劳模创新工作室内,一台从德国引进的迷你焊接机器人,惟妙惟肖地进行模拟焊接演示,在场的人纷纷赞不绝口。随着西安重装铜川煤矿机械公司投资百余万元建设的工作室揭开面纱,铜川市已建成32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近几年,铜川工会聚焦六大产业集群,探索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新思路,大力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命名活动,引导企业将劳模创新工作室建在产业链的最前沿,助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铜川市总工会先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的意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办法》成为创新“推进剂”。
《办法》明确规定,市总工会对命名的市级创新工作室、市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分别奖补3万元、5万元资金,对创建的省级、国家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在省、国家奖补的基础上分别再奖补5万元、8万元资金。
“此举有效调动了创新工作室创建和企业班组、一线职工创新。”铜川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王小剑说。
目前,铜川已建成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1家、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3家,市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4家,市级创新工作室24家,涉及装备制造、电力、陶瓷、数字经济、农业、文旅等多个领域。
达美轮毂公司王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针对企业新引进的30台工业机器人安装关键工艺难点问题,组织技术人员分析“会诊”,提前三个月完成安装任务,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600万元;华能铜川照金煤电公司杨大锚创新工作室针对电厂运行中的瓶颈问题,组织协同攻关,两年来拿下专利34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09项,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该市各级创新工作室开展各类创新课题项目1575项,取得创新成果1236项,先进操作法309项,完成传承性技能培训22168人次,带动培育创新型班组347个、孵化“一线工人创客达人”1100余人,涌现出三秦工匠4人,铜川工匠10人,实现创效近亿元。
“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企业集智创新、协同攻关、技能传承、示范引领、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铜川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何建平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