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邀请劳模农技专家“把脉”,确定玉米“5335”科学种植技术模式,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经过现场机械籽粒实收测产,铜川市总工会包扶马前尧村2023年建立的“5335”技术模式示范田,去水去杂后亩产达到1035.09公斤!”11月2日14时59分,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宜君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邦民宣布这一数据后,马前尧村村委会隔壁计量站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高质高效玉米“吨粮示范田”,是铜川市总2023年乡村振兴包扶宜君县哭泉镇马前尧村承诺开展的“三件大事”之一。
出路,从“提高玉米单产”开始
2020年之后,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铜川市总工会继续帮扶马前尧村面临的主要任务。
“市总一直在思考,马前尧村振兴出路在哪里?产业振兴又从哪里入手?”铜川市总工会驻马前尧村第一书记张马珂说。
马前尧村地处渭北山梁,山坡耕地居多,春长夏短,土地贫瘠,最适宜的产业是单季玉米种植。村民传统的种植方式,使玉米亩产停留在六七百公斤。如何向现有土地要产量、要增收,进而走上以产业兴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呢?
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2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产”“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要求后,让大家豁然开朗——要想实现产业长远持续振兴,必须从抓“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高玉米单产入手。
助力,从“转变观念”入手
长期以来,马前尧村村民习惯于整地、播种+施肥、收割三道工序,一次种了不管,广种薄收,玉米单产始终在四百至八百公斤徘徊。
“这种观念一定要改!”2023年春节前,铜川市总工会为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并邀请劳模农业技术专家为村民带来“5335”高质高效玉米种植和土壤施肥技术,即每亩种植玉米密度5000株左右,播种时分3层不同位置施缓释肥,并进行30厘米深松,用复式播种机械实现深松、施肥、播种、旋耕、镇压5连作。
当天,铜川市总工会还为全村105户村民赠送玉米良种和复合化肥,与赵太顺、蔡文奎2户“种粮大户”签订了《“吨粮田”示范点建设协议》并进行“5335”种植模式示范试验。
春播开犁之际,铜川市总工会与宜君县农技中心在2个“吨粮示范田”为全村村民举行了现场观摩培训。
行动,从“土地吃配餐”夯实
2023年春节刚过,铜川市总工会多次与当地商谈乡村振兴出路。在反复研究分析中,市总工会提出要推动落实“土地吃配餐”与“吨粮示范田”、村民饮水改造和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三件大事”,并把其作为机关领导干部2023年“揭榜纳贤”解难题办实事活动的重点内容。
1500亩高质高效玉米种植推广项目,涉及全村105户村民,怎样能准确吃上定制“配餐”?
4月底,铜川市总工会请来省、市农业技术专业机构和宜君县农技中心对马前尧村3个村民小组的15个耕地样本土壤进行了专门检测。5月5日,又根据土壤检测报告为全村每家农户制作了《土壤检测施肥“配餐”明白卡》,并由30名机关干部和7名村组干部与农户实行“结对帮扶”包抓联系。当天,广大干部详细登记并与村民认真核对了2022年常规种植支出,并相互确认签字。在播种的关键时间,30多名工会干部再次赶到马前尧村,细心引导包干村民将“土地吃配餐”落到实处。
铜川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何建平承诺:“只要严格按照检测结果给土地‘吃配方’,做好新旧对比,赔了工会兜底。”
振兴,从“吨粮田”出发
11月2日中午,宜君县哭泉镇马前尧村的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种粮大户赵太顺农场的高质高效玉米“吨粮示范田”里,正在收割、测产和测水分。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一排排成熟的玉米送进机器变成了金黄的玉米颗粒。
历经3个多小时的收割、装车、称重、计算,6.9亩的“示范田”收获玉米籽粒8844.35公斤,除去水分、杂质后净重7142.12公斤,平均亩产达到1035.09公斤。按照当前干玉米市价2.46元/公斤计算,每亩地收入达2546元。
“这产量要比去年多235公斤,加上按新种植模式节约的18元成本(每亩增加半袋化肥约82元投入,节省100元劳动力成本),亩产增收达到596元。”赵太顺说,“感谢市总带来的新思维,明年我要扩大新技术种植面积。”
据统计,2023年全村115户村民中有70多户农户按照市总和县、乡农业技术部门指导推广了“配餐施肥”等高质高效玉米种植新技术,玉米普遍喜获丰收,按平均亩产增产216公斤计算,市价估算每亩增收531元。
“随着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实现玉米产业增产增收,饮水改造工程的顺利完工,村容村貌整治的实施,马前尧村产业迎来振兴、山村更加文明和美宜居,铜川市总工会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找到一条宽阔的大路。”何建平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