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
世界文化遗产——以色列特拉维夫“白城”。
当人们漫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罗斯查尔德大道或伊本·格维罗尔大街,会被大量白色建筑包围。在迪森高夫广场周围的小巷道散步,也会发现正在维修的老建筑多以白色调为主。
周五,太阳将要落山之际,原本熙熙攘攘的大街逐渐变得寂静无人,环绕街区的白色建筑逐渐凸显,被夕阳的余晖勾勒出简洁的几何轮廓。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特拉维夫白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拉维夫的建筑作为包豪斯建筑的代表享誉世界。
1925年,英国建筑师帕特里克·格迪斯的“田园城市”计划确立了特拉维夫市的主轴线,即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交通干线,并延伸出辐射性街区,层次分明的街道分布其间,整体保证了城市结构的连续和流畅。“田园城市”计划确定了今天特拉维夫的基本城市轮廓,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20世纪早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杰出典范”。
在这座“田园城市”中,一栋栋白色的立方体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建筑风格相近,具有3个共同特征。一是独特的遮阳处理。特拉维夫是气候湿热、阳光强烈的海滨城市,设计师通过小尺寸隐藏式窗户和加长带状阳台解决了强光和通风问题。二是建筑底层的架空柱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在底层架设水泥柱将建筑物整体抬高的建筑形式,使建筑底层空气更加流通,并与街道公共空间贯通。三是开放性的屋顶空间。由于降雨量少,平坦的屋顶逐渐取代斜坡式屋顶,人们常在这里举办家庭聚会和社会活动。
今天,特拉维夫沿街的白色阳台是一道美丽风景。每逢周五,总有弹吉他的小伙子在阳台上唱歌,也有三两好友端着酒杯坐在阳台上畅聊。“你站在楼下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当人们成为彼此的风景,互相之间也亲切起来。
每到特拉维夫的“白夜节”狂欢,整座城市彻夜不眠,路边小摊鳞次栉比,人们漫步游玩。此时此刻,阳台成为民众庆祝和表演的舞台。这些生动的场景与白色建筑一起,构成特拉维夫独特的城市景观。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特拉维夫的建筑师是一群年轻人,他们中不少人来自德国德绍的包豪斯学校。这些年轻建筑师们确立了特拉维夫的建筑语言,阿里·沙龙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4月,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专门为阿里·沙龙举办了“民族的建筑师”展览,展出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参与建设的梅奥诺特项目,这一项目为1000个工人家庭提供了住房。
阿里·沙龙设计的建筑群由两条街道隔开的3组建筑组成。建筑底层设有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商店、洗衣房、诊所、阅览室、幼儿园等。这样的设计建立起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独立工人社区,有效解决了当地工人的住房问题。至今,特拉维夫的居民区依然秉承这种建筑理念,在每片住宅区环绕的中心或附近都相应配有功能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登高远眺,简约的白色平顶建筑群之间点缀着树木草坪,在地中海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色调明快。更为重要的是,特拉维夫的城市规划成功将欧洲的先锋观念转换为地中海东岸亚洲语境下的建筑革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建立起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社群。在葆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形成社会凝聚力。
特拉维夫的白城也因此成为艺术与社会相互滋养的典范,赢得世界遗产的美誉。
(《人民日报》2022.2.27)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