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民间艺术与生活日常之美
2022-03-17 15:59:4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陕西虎头帽

  上溯古代,民间艺术与生活结合并没有停止和中断过。《庄子·人间世》:“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花好连着根,美人美在心,浸透在乡土中国“靠天吃饭”的民生里,“百里不同俗”,才有了“入国问俗”的成语。喜庆吉祥,是追求生活的幸福美好,并且将其图绘成形,塑造成物,广泛用于人生仪礼和喜庆节日。山河与人情世务,赋予民艺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于自己的习俗视为自然。

  在民众生活中,造物“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美在民间,常常尽在不言而喻。

  装饰生活:传统风物宜子孙

  1916年5月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中说:“装饰者,最普通之美术也。其所取之材……人智进步,则装饰之道渐异其范围。身体之装饰,为未开化时代所尚;都市之装饰,则非文化发达之国,不能注意。由近而远,由私而公,可以观世运矣。”

  如何把优秀“传统风物宜子孙”手工艺与生活结合,从装饰生活开始,有来自民间文化,有来自知识精英迫切希望把民间工艺推向精致、体系化。

  最早开始重视民间美术的是民俗学者。1923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将“征集风俗器物”作为宗旨,广泛征集各地的民俗物品,曾收集各地年画、纸笺等作品。把民间美术作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资料,这是我国重视民俗及与其有关的工艺美术品的收集、研究之肇始。

  他们从生活展开,围绕农耕时期民众的衣食住行、装饰环境、节日风俗、游艺、仪礼等,道出“百姓日用即道”。

  民艺再造:大地之美大过节

  城市文明需不需要民俗?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周而复始、绵延不断的岁节礼俗,不断强化家族意识和血缘亲情。

  在当下的城市化进程文化语境中,传统的文化生态正经历着不断重塑和建构,民艺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时代诉求。民众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按中国民俗,虎的通俗意义为御凶辟邪、镇宅护生。老百姓缝制布老虎或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老人通过自己的手,将美好的心愿用“女红”穿戴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学老虎,不是为了图威风、学霸道,而是练出一身好本事。刚学走路,穿上虎头鞋,像老虎一样站得挺,走得稳;戴上虎头帽,要有精神,“虎虎有生气”。《风俗通义》谓:“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汉代称虎为“神虎”,被视作与青龙、朱雀、玄武并列的“四灵”之一。

  以区域的结合民俗的方式,民艺再造并使之重新回归于生活。如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布老虎,因地域文化和人性民风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一般而论,以陕西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的布老虎,多体粗犷劲健,构形新颖奇特,设色浓厚热烈,寓意古奥隐蓄,具有浪漫而神秘的艺术气质;以河南为代表的华北、中原地区及齐鲁一带的布老虎,多结体圆浑厚实,构形简朴洗练,设色单纯沉素,寓意晓畅平近,具有笃实而洒脱的艺术气质。

  民艺日常:民生真善美

  中国农耕社会中具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遵照既定的行为模式进行活动,有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敬神、娱神、祭拜、庙会、通婚等村落活动,构成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语汇投影,反映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境。

  中国农耕社会的传统活动模式——民艺手工塑作,与西方艺术中的“雕塑”概念比较,“塑作”主要用于娱玩或摆设。它多取黏土、米面、食糖、纸纤或棉花等软质材料;以抟、捏、堆、贴、剪、吹、浇、拉、粘接和模塑等手段结体构形;并以绘、染、刻、划、点、戳、印、插和缀等手段施加装饰。按造型原材分,塑作玩具有泥塑、面塑、江米人、糖塑、纸塑和棉塑等品种。

  田地是中国农耕社会宗族重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宗族共同体日常生活活动图示表明日常生活文化变化轨迹。裱扎舞龙、彩灯、风筝等农闲以外的生活文化变化轨迹,在技艺上代代相传。

  裱扎艺术通常有玩具和灯彩两大系统。裱扎玩具中以风筝最为主要,用纸、布、绸、绢等原材做面料;以编扎、系连、折叠、绷张、糊裱等手段结体构形;其上装饰或画绘、浸染或粘贴、印刷。风筝、风车、拉花、鬃人等裱扎玩具,融形、色、声、动于一体,集绘画性与雕塑性于一身。民生生活中手工艺的真善美成为古老智慧文明的源泉。□任晓炜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