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
“清明”之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2000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所谓“交”清明,就是进入了清明这个节气。《逸周书·时训解》关于清明三候早有记载:“初候,桐始华(华,即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鴽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
清明作为传统节日,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上巳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节日核心是祓禊。此时正当季节交替,阳气缓缓上升,阴气尚未消散,人容易生病,所以要到水边洗涤、祭祀、祈福,以除不祥。
寒食节据史籍记载源于对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的纪念。据说介子推跟随晋文公流亡在外多年而不得封赏,于是隐居绵山。文公后悔,于绵山中寻子推不得,便通过焚山逼其出来,没想到子推抱木而燔死。此后,当地人在子推燔死之日禁火、冷食,以示对他的纪念。
由于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的日期相近,宋代之后上巳节与寒食节逐渐合二为一,日期固定在清明这天,成为清明节日,节俗也融合了寒食扫墓、上巳踏青,以及插柳、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鸡、拔河等一系列活动。
韶光流转,今春又至。清明,一个百感交集的特别日子,它的特别,在于欢乐赏春的气氛,也在于慎终追远的感伤。我们在这一天缅怀过去,祭奠亲人,更应在这一天感悟当下,面向未来。□杜国华 张小稳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