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高维忠被授予少校军衔时留念。
期颐之年,壮心不已。
1984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张爱萍副秘书长接见航天部第四研究院领导干部时的合影。右起第八为张爱萍副秘书长,左起第五为高维忠副书记。
高维忠,一位百岁老人,出生于1922年6月2日。他参加过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立过赫赫战功,因腰部受伤,以军队上校、后勤政委的身份转业到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担任党委书记,于1978年调入航天四院,先后担任四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一直干到离休。
离开兰州时,许多老领导和同事都劝他:“真是不能理解,你一把年纪了,为什么要去钻那个大山沟呢?”他们知道四院“三线”基地的条件异常艰苦。当然,也有领导给予支持和赞赏:“去吧,在那里一定要干出样子来,毕竟航天是我们的国之重器啊!”时任七机部(后来的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有光专门找他谈话:“你去了要协助亓子宜院长解决三个问题:消除派性、搞好生产;对没有解决工作问题的干部,谈话,了解情况,安排工作;稳定军心,改善生活条件。”高维忠暗下决心:不干则已,干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从此,他把余生的情怀全部倾注到了伟大的航天事业中。
谈及打仗,高维忠滔滔不绝,能说出一本书的骄傲。但让他谈谈自己对航天事业的贡献,他歉疚地说:“我是军人出身,对于航天高科技,我没做出什么大贡献。非要讲讲,有这么三件事让我感到很欣慰。”
消除派性,把大家的积极性集中到科研生产
尽快凝聚人心恢复科研生产,高维忠带着使命而来。走马上任,他与其他院党委成员沟通,并与当时主管技术的杨南生副院长研究后,提出“三个突破,三个巩固,一个带出”的口号,希望借此把大家的心思集中到科研生产上来。具体就是:狠抓当时在研的三种发动机,确保一年一个新突破;巩固三项研制成果;带出一个能打3000公里以上的中程导弹研制。有了目标,大家憋了10年的干劲很快就集中到科研生产上来。年底,四院就成功进行了第一台综合试验发动机试车,取得圆满成功。七机部郑天翔部长莅临现场观看了试车,提出一定要给予奖励。
为了凝聚人心,高维忠与院领导商议,申请奖励全院职工每人10元钱,用它办一次全院大会餐,以此鼓舞士气。部里同意了,于是,就有了全院职工(含家属在内)大会餐的一幕——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做饭,炒菜,以各厂所站科室为单位,大家在炒菜做饭、拉家常、促膝交流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消除了隔阂。
看到这样的场景,高维忠热泪盈眶。他说:“我打16岁起当兵,跟随贺龙的120师闹革命,从一名小兵干到了指导员、政委、上校……部队的战火历练,让我深深懂得鼓舞士气的重要,更懂得党政密切配合的重要,所以才会想出这一招。”他拉着杨南生副院长的手,深情地说:“你们只管带领科技人员往前冲,后勤保障有我呢!想想看,共产党能够取得天下,不就是依靠大家的相互配合、协同指挥和作战吗?配合你们搞科研,我再忙也痛快!”
健全组织机构,助力研究所搬出大山
这一时期,党委一方面抓住科研生产进展顺利的大好形势促进发展,一方面开展组织建设,院机关进行改组,取消了大组套小组的设置,成立部、处,恢复厂所建制,把许多“靠边站”的干部根据能力进行再分配,使其回到工作岗位。
当时四院42所由于执行军委“山、散、洞”的后建方针,搬迁到了湖北深山石头沟,那里的条件更为艰苦。如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就会出现房屋倒塌、断粮断电的危险境况,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拯救这一重要的科研单位,高维忠在实地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郑重向部里反映和汇报情况,最终经部里向国务院报告,批准42所搬出山沟,另选新址。他拿着文件,历经千辛万苦,碰了许多钉子,最终促成42所搬迁到湖北襄樊,建起崭新的办公场所及现代化住宅楼,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大改观。42所新址建成后,为了感谢高副书记,还特邀他与夫人去观看42所的变化,那时的高副书记已离休6年。他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争取液化气,为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早年,四院人生活在山沟里,做饭用的是煤炭炉。科技人员忙了一天,回到家中,还要劈柴、砸煤、引火做饭,高维忠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他说:“我在兰州用的是液化气,阀门一开,气就进了炉灶,非常方便。”他就想,要是能让四院人也用上石油液化气就好了。可当时的石油液化气十分紧俏,根本弄不到。但高维忠的心里藏着一个小秘密:他夫人同村子走出了三位姑娘,参加革命后一个找了朱德总司令的儿子,一个找了余秋里副总理,另一个找了他。他想通过夫人关系试试。
可回到家把事情一说,夫人干脆给他回了三个字:“我不干!”
高维忠央求道:“这又不是搞不正之风,你是在为航天人立大功呢!你想想,四院人为我们的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们现在居住在深山里,几乎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你我于心何忍?”
夫人被他的大道理打动了,同意领路认门。其实,余秋里当385旅政委时,高维忠就知道他。一见面,两人先是说了一阵怀旧的话,之后,当余秋里知道高维忠是来要煤气的,就回绝说:“这事我管不了。”高维忠急了:“导弹上不去,我就找你!他们一天到晚砸煤烧炭的,怎么把导弹搞上天?四院是搞国防尖端技术的,导弹是你们领导规定的限期,我找你就找对了。”
高维忠讲了不少大道理,余的夫人也帮着说好话,可余就是不开口。高维忠不甘心,他说:“家门反正是找到了,不解决我明天再来。”
余说:“来了管饭,不解决问题。”然后就叫车把他们送回了航天部招待所。
这一夜翻来覆去,高维忠失眠了。心想:来了一趟,原本信心满满,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
第二天一大早,他还是硬着头皮找去,却被余秋里的秘书叫住了:“首长说叫你去找石油部白部长。”
高维忠马上说:“那你给写个条子吧?”
“不用。”秘书说。
高维忠心想,没戏了。但他还是不想放弃,只好硬着头皮又去找白部长。
一见面,白部长就问:“你要多少?”
高维忠乐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壮着胆子说:“每年1000吨?”
“给你800吨吧!你不是说内蒙古、陕西、湖北三处吗?200吨由荆门油厂供应湖北单位,600吨供应内蒙古,陕西省就由大庆提供。你们再去大庆一趟,具体怎么供应你们去研究。”
听到这样的结果,高维忠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让秘书转告余副总理,说:“四院人感谢他,国防事业感谢他!”放下电话就马不停蹄地跑到大庆去了。
就这样,四院的液化气问题解决了,从此结束了劈柴砸煤生炉子做饭的历史。
其实,高维忠副书记的贡献何止这些?人们忘不了他不顾56岁年龄,只身钻进脱粘的发动机内进行挖药体验,鼓舞士气的场景;忘不了他陪同杨南生副院长坐镇指挥,观看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发射、四院研制的第三级远地点发动机有惊无险、最终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国争光的场景;还有山里增开的大班车,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等等。人们说:他们是航天人巡游太空、群星璀璨的护航人……□伏萍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