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名气挺大,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被评价为“影响世界的1 0 0 本书之一”,书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本书名字挺特别,葡萄明明是一种水果,怎么还会生气呢?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所著《愤怒的葡萄》,一部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花费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才读完。
如果评论一下这本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书中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迁移和艰难生活,向读者展现出美国农民曾经悲惨生活的血泪史。
第二,这本书关注细节描写,情节很生动。书中的主要人物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个家庭,大量的篇幅体现在日常琐事和家长里短上面。比如,这个家庭在赶往加利福尼亚的途中,书中爷爷得了急性中风,突然死去,如果报告政府还要花费四十元的葬费,这样全家到达目的地的钱就不够用,通过商议,大家决定只在路边挖个坑把爷爷埋葬。这个细节令读者过目难忘,心灵受到极大冲击。
第三,这本书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是有高度、立体的,同时也是有温度的。说它有高度,是因为作者看到了农民悲惨经历的实质。在经济危机下,大量因为债务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迁移他乡。当他们来到新的地方,尽管这里土地广袤肥沃,本想靠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维持生活,但是遭受到了更为苛刻的盘剥。他们出卖劳动力却食不果腹,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甚至连生命都随时遭受威胁。大量失业农民流离失所,生活状态极其悲惨,这难道仅仅是经济危机吗?用书中美国农民的话来说:“为了这块地,爷爷消灭了印第安人,爸爸消灭了蛇。我们也许可以消灭银行银行比印第安人和蛇更可恶呢!”这难道不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政策出问题了吗?
说它立体,是因为作者笔下把美国当年经济危机下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现状用直白的语言毫不隐讳地反映出来。书中这样描写:“腐烂的气息弥漫了全国。咖啡在船上当燃料烧掉。玉米被人烧来取暖,火倒势很旺。把土豆大量地泡在河里,岸上还派人看守着,不让饥饿的人来打捞。把猪宰杀了埋起来,让它烂掉,渗入土地里。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
说它有温度,是因为作者在悲情之中依然保留了一分希望。书中这个家庭在面对支离破碎、深陷饥饿、前途渺茫的困难时刻,善良之心却没有泯灭,他们在大雨连绵的仓棚中义无反顾地救助另外一个更加困难的家庭,书中儿媳妇用奶水去挽救一个垂死男人,此刻,他们都“神秘地微笑了”。
看到最后,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作为水果的葡萄会愤怒。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葡萄果实宁愿腐烂掉,葡萄树宁可连根拔起,也不会给穷人吃,更不会给农民涨工资。于是,“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怒火,愤怒的葡萄充斥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来临。”
综上所述,《愤怒的葡萄》无疑是一部跨越时间、跨越国界、跨越意识形态界限的优秀作品。 □孙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