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健)8月26日上午10时30分,中山铁桥桥南广场东西两侧礼炮齐鸣,优美雄壮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环绕上空,备受瞩目的中山铁桥百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
省政协主席陈学亨和原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李虎林为“中山铁桥百年纪念碑” 视频:兰州举行黄河中山铁桥百年庆典 来源:东方卫视《看东方》 揭幕。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刘巨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立军等省市领导出席庆典仪式。100年前参加过铁桥建设的比利时人林阿德先生的后裔,以及兰州市各界群众代表参加了庆典仪式。
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致辞,省政协副主席、兰州市市长张津梁主持庆典仪式。
“百年铁桥,记录的是历史,承载的是精神,给我们的是启迪。”陆武成在致辞中表示,中山铁桥建成以来,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但今天仍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上,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中山铁桥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弘扬兰州精神的鲜活教材,成为兰州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名片,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和最具知名度的标志性建筑!他表示,隆重举行中山铁桥百年庆典,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继承和发扬滔滔黄河孕育的“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不断把兰州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在黄河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的音乐声中,著名表演艺术家陈逸恒满怀激情地朗诵了在全国征文中获得一等奖的《铁桥百年赋》。《铁桥百年赋》全国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16个省、市词赋作家的86篇作品。经评委会评审,评选出了6篇优秀作品。其中,辽宁省沈阳市马建勋的作品获得一等奖;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兰州市民张景平作品,重庆市綦江县胡健作品获得二等奖;兰州市文联岳逢春作品、山东省枣庄市韩邦亭作品、甘肃省档案馆陈乐道作品获得三等奖。庆典仪式上,省上领导为6位获奖作者进行了颁奖。
中山铁桥百年纪念碑的主体是一块重达50多吨,约3.7米高、1米宽、4.8米长的青海黄河石。纪念碑正面刻有“中山铁桥百年纪念碑”9个大字,背后刻上了马建勋创作(吴辰旭修改)的《铁桥百年赋》。
庆典仪式约在上午11时结束,中山铁桥随后再度向游人开放。约有上万市民从四面八方涌来,为铁桥的百年华诞送上了祝福。
花絮
林氏后人:非常喜欢中国
在8月26日的中山铁桥百年庆典中,曾参与铁桥建设的比利时人林阿德的后裔一行9人尤为引人关注。他们为能参加这次庆典而兴奋不已,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在桥前合影留念,追忆前人的功绩。
需要说明的是,林阿德的父亲林辅臣原名叫保罗·斯普林加德,于1842年4月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农村,1865年8月来到中国,1881年被李鸿章任命为首任肃州(今酒泉市)税务司,显赫一时,人称“林大人”。林辅臣在中国娶妻生子,有3儿9女,大儿子正是林阿德。林辅臣和当时的兰州道彭英甲是朋友,彭英甲则是修建中山铁桥的积极倡导者之一。1906年,林辅臣返回比利时,为支持铁桥建设,于同年5月带3名工程技术人员返回中国。然而在返回途中,林辅臣不幸染疾病故。临终前,他将未竟的事业托付给大儿子林阿德。随后林阿德继承父亲遗志,协助彭英甲兴办实业,完成了林辅臣未竟的事业。据考证,林阿德后来被比利时国委任为驻中国参赞。
在中山桥边,林阿德的后裔福兰科(音)说,非常喜欢中国,中国是团结伟大的国家。“我的祖母是兰州人,我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因此我对中国更加有感情。”
众多老人:铁桥前忆往昔
值得注意的是,来到中山铁桥前的市民中有许多是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记者随机采访的两位老人竟都是与桥有关的人士。
72岁的刘桂兰老人说,自己的丈夫曾是在解放兰州战役中保卫过中山铁桥的老战士。“今天我是专门来看一看铁桥的,对这座桥很有感情。”老人还详细地向记者讲述了当时铁桥和兰州的情况。
82岁的王立海老人1982年在兰州市文物管理处工作,正是他和同事们一道将“定远桥”的将军柱从省博物馆的院子里捡了出来,最后立于中山铁桥桥南广场。王立海也表示,自己是专程来看看铁桥的。 本报记者 刘健
中山铁桥大事记一览
★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成浮桥。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取名“镇远桥”。至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又将浮桥移置于河水少缓的城北通济门外白塔山下,即今天的中山铁桥处。“镇远桥”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山铁桥“前身”。
★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奉调陕甘总督,因受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推动,左宗棠创建了甘肃的近代工业,开办了兰州制造局,生产枪炮,又创办了西北最早的纺织企业兰州织呢局。挥师西征时,因深受黄河天堑困扰,左宗棠就提议借用外资在兰州修建一座铁桥,但因外商索价过巨,只作罢论。
★清光绪三十二年五月(1906年6月),德商天津实业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游历来甘。适逢“实行新政”,陕甘总督升允即委派兰州道兼甘肃农工商矿总局总办彭英甲与喀佑斯洽谈。喀佑斯表示愿意包修兰州黄河铁桥。同年九月初九,喀佑斯明确表态:经工程师考究,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其桥价以十六万五千两为准。九月十一,彭英甲等与喀佑斯正式签订包修兰州黄河铁桥合同。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至7月),均由泰来洋行从德国购置的铁桥所用桁架构件钢材、水泥及其他各种器材、机具设备,全部海运到天津,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二,庄浪县举人牛献珠致禀彭英甲,请求停修黄河铁桥。他认为“以千年旧有之桥,易木为铁,事少实际,徒饰美观,甚非瘠省所宜有也”。他还列举了修建黄河铁桥在发生战争时的六大弊端。彭英甲对牛献珠的观点予以坚决回击,认为建桥正当时宜,刻不容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来自朝廷的朱批传达到了甘肃:“该部知道。钦此。”至此,黄河铁桥的建设工程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兰州黄河铁桥正式动工开建了。由德商招雇来兰的洋工华匠共69人,其中包括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和华工刘永起等人,是铁桥建设中的骨干力量。
★铁桥于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牌厦前后共悬名人匾额四块:其中由升允题写“第一桥”匾2块,分置南北桥头;另有“九曲安澜”、“三边利济”匾各一块。兰州黄河铁桥是甘肃人自主、自愿与西方人进行的一次纯经济、技术上的合作。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二十五,陕甘总督长庚就铁桥工程用款上奏宣统皇帝称,包括包修价、运输价及各项支出费用,铁桥“实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改名之说,也有人提出是1942年。)
★1931年,由于风水撼动、大车碾压,铁桥部分螺丝开始松动,桥面板损坏。当年1月10日至3月20日,历时70天,黄河铁桥进行了第一次大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交通运输压力的增加,桥梁出现较大震动。1940年4月铁桥进行了维修,同年7月竣工。
★1941年6月22日,中山桥交由交通部西北公路管理处兰州工务所管理。11月由兰州市警察局第六分局负责,拆除桥两端牌楼,以便利汽车通行。
★1942年,兰州市警察局就修理中山桥并规定通车办法上书,1943年4月,中央政府转至交通部办理。次年(即1944年)4月1日至5月9日,将铁桥腐朽的梁木、桥面板及人行道板等予以抽换。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随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兵星夜抢修,于9月6日修竣通车。
★由于之前的修缮治标不治本,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对铁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铁桥更加美观坚固。同年6月12日,铁桥加固工程全部胜利完工。
★1963年6月12日,由于超载超速车辆不断通行,影响了铁桥的寿命,兰州市公安局和兰州市城建局联合发布通知,对铁桥上经过的车辆进行了限速、限载。
★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时,8月9日,一艘自重260吨的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桥墩上,铁桥遭受重创,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同时,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铁桥焕然一新。这一年,黄河铁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2002年,兰州市公安局再次采取措施对铁桥过往车辆进行了限高、限重,以更好地保护中山桥。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黄河铁桥进行建国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至此,中山桥结束了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了一座永久性步行桥,并成为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报记者 刘健 整理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