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候思宇)7月2日,记者从陕西省科技厅获悉,陕西在全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两年多以来,科技成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底,“三项改革”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单列管理科技成果9.3万项,完成成果转移转化2.5万项,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企业1572家,576人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三项改革”是指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陕西通过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改革措施、增量扩面三个阶段,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形成了源于陕西实践、能够复制推广、获得广泛认可的科创品牌。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各行业人才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极大激发,全省创业氛围空前浓厚、成效全面显现。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近两年年均增长超过20%,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144人,师生双创人数3500余人,支撑了300余家在陕电子信息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110人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职称晋升。
不仅如此,自“三项改革”实施以来,一大批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市场,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新培育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单项冠军企业、322家瞪羚(潜在)企业。
“三项改革”转化的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嵌入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新组建67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7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铂力特、华秦科技科创板上市,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贡献地方税收4.25亿元。
当前,区域协同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以“三项改革”科转项目为纽带,陕西创新推广“西安研发、地市转化”模式,形成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秦创原总窗口与商洛、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协同创新基地25个;陕西科技大学构建学院与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机制,形成全省地市重点产业全覆盖;各市区吸纳西安地区科技成果957项、落地企业646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协同创新发展。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均晋升2位、位居全国第7。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