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中国养生学:虚静养神,开发潜能
2010-01-15 02:11:32来源:
分享到:
  字体:【
 祖国养生学向来认为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因此,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 “养神”来保养和提升人的内在生命力。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虚静养神这样一种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庄子就提出了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才是 “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观点,从而得出了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 (《庄子·刻意》)的结论。顺着老庄哲学所开启的这条思路,后代的养生家无不提倡 “养静为摄生首务。” (清曹庭栋 《养生随笔》)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在 《养生论》中集中探讨了虚静养神的要义: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养生理论所强调的清静养神,并非叫人心如死灰,什么也不想,而是认为顺时而动才是养静的根本。 《养生随笔》卷二称: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所谓 “不妄动”,实际上是指行止有常、饮食有节。可见静养之法最要紧的乃是心神安定,举手投足皆应安详平和,这也就是袁了凡《静坐要诀》所说的: “立则如斋,手足端严,切勿摇动;行则徐徐举足,步动心应;言则安和简然,勿使躁妄。一切运用,皆务端详闲泰,勿使有疾言遽色,虽不坐而时时细密、时时安定矣。”这就表明古代养生家已经认识到,只有动中寓静,才是真正的“静”。
    考察中国养生文化中的 “虚静养神”学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味诉诸体力消耗的运动养生方法不同, “虚静养神”理论更注意于人的意念守情、恬淡虚无,在尽可能排除内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逼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不协调状况,达到却病延年和发挥人体内在潜能的目的。这种理论的作用机理,中国古代哲人早就有过这方面的深刻认识,《管子》中就曾经提出过 “去欲则宣,宣则静矣”、 “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立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的观点。 《庄子·大宗师》说得更为透彻: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
    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 “虚静”不但是古人追求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道、释和宋明理学观照外物、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佛家也是在“禅性”状态中观照世界的。所谓 “禅”,在梵语中正是沉思之意,而沉意与虚静则具有相近的内涵,其本质都是要求人们暂时切断感觉器官与外界的联系,排除一切外在干扰,中止大脑中的其他意念,使意识集中到一点,从而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佛家认为只有如此,人们才可能理解整个人生、认识宇宙的终极真理。这也就是佛教经典的 《大智度论》中所说的 “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得禅定则实智慧生”的含义所在。深受道、释影响的宋明理学家对“虚静”更是推崇备至。程颐“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下》)朱熹也向他的学生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同上卷一百十六)明代理学家对“虚静”的体会较前更为深刻。陈白沙提出“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白沙集·与贺克恭黄门》)。
(中养)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