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一座座民宿的崛起,到一条条产业链的形成,再到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民宿经济成就了乡村振兴的“蓝田实践”——
蓝田:让“民宿之花”绽放在绿水青山间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阎瑞先
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一角。
方若·谷仓集度假民宿远眺。
水麓蓝山民居的自然风光。
初秋时节,草木葱茏,瓜果飘香。在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陈家滩村,俊奇秀美的王顺山巍峨耸立,一片片稻田绿浪翻涌,阡陌纵横的田野里,溪水潺潺,蝉鸣声声,一排排地中海风情的民宿和关中风格民居就“优雅”地镶嵌在这片风光无限的田野之中。
这是近日记者跟随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田野大讲堂”学习实践活动深入蓝田县,探寻我省乡村振兴实践时看到的“诗情画意”。
近年来,蓝田县锚定农文旅融合“三链共振”,通过“盘活闲置资源、集群化运营、产业链延伸”方式,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单体民宿年营业收入可达200万元,民宿产业每年拉动当地旅游收入超亿元,带动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蹚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作为革命老区,蓝田县灞源镇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昔日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人口稀少,再加上土地多为山坡地,不利于种植粮食,青壮年大多选择进城务工,以谋求生路,红色小镇发展滞后。
“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没饭吃,这种现象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2015年,灞源镇对口帮扶单位——西安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对灞源革命旧址进行修复完善,在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曾居住过的青坪村建立了灞源革命纪念馆。同时,灞源镇确立以古镇综合提升为核心,重点打造北川乡韵休闲带,走一条红色旅游与民宿经济融合发展之路。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来自西安、渭南等周边市县的游客走进灞源镇,探访革命历史,体验山清水秀的风光。但游客往往是早上来下午走,留不住人,怎么能让旅游这碗饭吃得长久呢?为此,村民建起了第一个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地——青坪庄园。经过多年经营,目前青坪庄园已成为拥有23间客房,能同时接待50余人的民宿。灞源镇逐步发展农家乐、民宿70余家,民居集群效应开始显现。今年暑期,仅青坪村平均每天就接待游客4000人次。
离青坪村不远处的九灞路边,胡桃树下乡村民宿备受游客青睐,经营得十分火爆。记者走进这里,80亩的亲子农场里种着各种蔬菜,鸡、鸭、鹅、兔子等小动物吸引着孩子的脚步,村民集体搬迁后的老房屋被改造成了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民宿。
这家民宿是由海归青年李洋创建,通过“企业运营+集体收益+农户就业+产业带动”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各方共赢。李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民宿运营以来,每年平均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直接带动当地村民15人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此外,还有20多名村民在民宿兼职,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
一个民宿业的崛起,就是一条产业链的形成。民宿餐饮用到的蜂蜜、香菇、玉米、土豆、鸡蛋等食材,以及“秦岭四珍”产品的原材料,都从村民手中收购,每年能为其带来不少收益,并且还为村集体保底分红打下坚实基础。
灞源镇镇长何辨表示:“我们要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以及配套农家乐、民宿集群,全域打造‘旅游+’,让游客在追寻红色记忆的同时,愿意留下来,深度体验这里的自然风光。”
激活民宿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走进位于蓝田县王顺山脚下的陈家滩村,方若·谷仓集度假民宿分外耀眼,成片的稻田尽头就是观景房,旁边还有餐厅、咖啡吧等。陈家滩村党支部书记郭永洲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废弃的陈家滩村小学旧址。
在建设时,他们突破传统民宿的单一住宿功能,构建了包含谷仓集山食餐厅、谷仓集coffee&bar、山景露台、庭院儿童泳池等在内的复合型休闲业态。游客到此或品尝地道农家菜,或享受悠闲下午茶,尽享田园野趣。方若·谷仓集店长杜波说:“我们这个项目不仅为村经济注入了发展活力,还带动当地村民长期就业,切实提升了他们的收入。”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合村并镇之后一些农村小学向县城、乡镇集中,出现很多废弃校园。如何有效盘活这些闲置资产?显然,陈家滩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距方若·谷仓集度假民宿不远处,是同样利用闲置校园改造成的水麓蓝山民宿,依山傍水,碧草如茵,庭院里的池塘、石阶与花木相映,清净而幽深,充满了禅意和诗意,正是城里人的“诗和远方”。该民宿项目投资人、来自西安市灞桥区的韦战国说:“我们民宿南依王顺山、北临灞水,还有千年古刹水陆庵静立村畔。这儿原来是一所小学,从2016年起我们对废旧校舍进行绿化和升级改造,最终建成这家集山水田园元素于一体的民宿,不仅获评西安市精品民宿、蓝田县五星民宿,而且成为西安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民宿经济火了,相应的产业链条也随之被激活。陈家滩村12家农家乐相继建成,年摊位费达5万元,“租金+薪金+经营金”的多元增收模式,让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民宿产业直接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陈家滩村还倾力擦亮“贡米之乡”金字招牌,沿水陆庵旅游大道东侧打造百亩稻鱼共生农文旅体验区,构建“田成方、渠相通、景相连”的田园综合体,预计年产大米3000斤、莲菜2000斤,年产值达20万元。通过打造百亩稻鱼瓜菜共生的田园综合体,探索出了“一水多收”的生态农业新路径。
“这几年,我们盘活村内沉睡的闲置老宅、旧校舍及撂荒土地,创新推出‘民宿+水稻’发展模式,不仅为陈家滩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大幅提升,休闲产业更给村集体带来了真金白银,让全体村民都尝到了甜头。”郭永洲说。
把“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蓝田县前卫镇将军村坐落在秦岭北麓,毗邻白鹿原影视城,因汉代长水校尉屯兵于此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村富民强,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
然而,多年前的将军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该村原本就在山上,周围村民便称其为“疙瘩村”,意思是该村不仅地理上像个“土疙瘩”,因村经济不发达,年轻人都快走光了,全村穷得也如同一块“土疙瘩”。
随着白鹿原影视城的建立,该村的区位优势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如何借助影视城风景区将“土疙瘩”变成“金疙瘩”?该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将土地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打造出一批兼具农耕体验、民俗展示、休闲度假功能的特色小景点,与影视城大景区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生态旅游格局。
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管理人苏乐感慨:“现在可大不一样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节假日特别火。‘土疙瘩’真的变成了增收的‘金疙瘩’,许多年轻人也回来了。”
记者看到,村口的农创市集上,村民自产的柿饼、土布鞋成为抢手货,改造后的民宿集群带动60余名村民实现“租金+薪金+经营金”多元增收。为了让“土疙瘩”更有“历史范”,该村深挖历史文脉。在村史馆里,邓艾驻军的典故通过沙盘生动再现;田间小径旁,三国元素的景观小品点缀其间。游客在影视城游玩后,可以直接来村里品三国遗风、体验农耕趣味。
如今的将军村,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三只猴子艺术咖啡馆、凫咖啡、塬味餐厅等新兴业态多点开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文旅节庆活动,为乡村聚拢了人气、带来了财气。
将军村党支部书记康军安细数变化:“这几年,政府帮村子把路修好了,依靠露营基地、精品民宿、三国文化等乡村旅游业态,无间隙地承接白鹿原影视城景区带来的客流量,并把客流量转化为‘经济流量’。去年,依靠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村集体收益5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三年前增长65%。”
当民宿的炊烟升起,蓝田的另一个优势,就藏在瓢与勺的碰撞里。这个自古就出“勺勺客”的“中国厨师之乡”,把“勺勺客”的技艺播撒到全国各地。西安市劳动模范、蓝田茂盛酒店创始人段君彦就是一位有名的“勺勺客”。他凭着一手好面,从街边小摊小贩做起,把当初的小面馆开成了资产价值三亿元的酒店,书写了“一碗扯面起高楼”的传奇,茂盛扯面还被列入西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宿经济不仅带火了蓝田饸饹、神仙粉、蓝田八大碗等美食,还为核桃、葡萄、樱桃等果业以及木耳、香菇、腊肉等山区特产畅通了销售渠道,让游客“住在蓝田、吃在蓝田、爱上蓝田”成为常态。
为了让更多的“民宿之花”绽放在蓝田的绿水青山间,目前,蓝田县正按计划推进普化镇借山民宿配套设施改造、汤峪温泉碧水湾整体提升等7个续建项目;同步加快焦岱大集配套提升、滨河大道景观种植等18个谋划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蓝田正通过文旅、民宿等项目建设提升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民宿美食添烟火,诗意栖居暖人心。蓝田县以秦岭生态为基底,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将民宿和美食作为农文旅融合的关键支点,围绕“田园康养、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三大主题,打造多元化民宿业态,通过成立民宿协会与加强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导民宿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实现“民宿引流-产业增值-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绘就一幅“山水相映、村景交融、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