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老师吐槽“课间圈养”现象严重 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2023-10-29 11:27:20来源:华商网
分享到:
  字体:【

  最近,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引发众多家长共鸣。“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把课间的欢声笑语还给学生”“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山西一老师吐槽“课间圈养”: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这一现象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理解和担忧。

  据这位老师透露,她观察到学生们在课间十分紧张,往往前一节课拖堂两分钟,下一节课就会提前两分钟开始。这样导致学生们在课间时间只能留在教室里,无法得到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同时,这也意味着学生们上厕所的时间变得非常有限,有些学生甚至表示,如果不去厕所,就不得不等到中午。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他们指出,虽然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知道老师们希望他们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但是他们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如果课间时间只能留在教室里,我们会感到非常疲惫。放松休息好了,我们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无独有偶,陈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杭州市区的一所公办小学,“老师说了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

  陈女士表示:“学校里还有老师会巡查,看谁下课了在走廊上奔跑。有一次儿子回来说,班里有同学被‘抓’了班级因此还被扣了分,班主任就批评了全班同学。”

  教育部:不得对学生课间的言行自由

  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学生在课间时间活动受限的现象,早在2015年就引起热议,人民日报做过学校课间活动变“圈养”现象的相关报道。“课间10分钟,‘野’点又何妨”,这句话曾引发学生、家长及公众的共鸣,但目前来看,“课间圈养”问题仍相当普遍。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

  实际上,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1.被圈养的学生百态

  “一憋一天”

  初中三年,推开家门的第一时间,小涵经常是着急忙慌地上厕所,她对妈妈的解释是,在学校里憋了一天。这是她上初中以来的常有状况。她解释说,班主任会坐在教室后边“全天候”盯着,无论上课或下课。课间十分钟需保持静默,不许说话,想上厕所了才能离开座位。因此,厕所成为她们的社交场所。如此三年下来,小涵只交到两个朋友,分别是同桌,以及同桌对桌。

  上了高中,课间时间终于自由一些,但小涵说,有时“运气不好”赶上老师拖堂,就只能强忍尿意,一忍就得忍到下一个课间。

  “如坐针毡”

  头顶上的监控摄像头不时旋转,实时进行“移动监测”。上课了,晨晨不敢轻易“溜号”,到了下课,也不敢和朋友打闹玩笑。因为监控那头,是班主任不知会何时聚焦的双眼。

  高一刚入学,班主任就当着全班人的面将摄像头安放在黑板上方。自那以后,他们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会实时出现在班主任的手机里。有时,摄像头会突然传出班主任的声音,似是“从天而降”。在教室里,晨晨如坐针毡,时刻得保持警惕,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正在被远程“审视”。据她观察,老师通常会踏着提前两分钟响起的预备铃进教室,“晚到”的学生极可能被说上两句。若再遇上老师拖堂,实际的课间休息时间几乎没有。

  一身“毛病”

  上学期,小林在一次换座时闪了腰,检测后发现是脊柱侧弯加上脊柱错位。肌肉的痛感传达至神经,正骨、按摩都不好使,让她坐立难安。

  一个学期过去,肌肉的不适感仍会在久坐过后出现。她记得医生的叮嘱,不能久坐,得适当运动。但她没有机会。

  实际上,升上高一半个月后,小林就感觉自己坐出了一身“毛病”。从最初的腰部不适,到现在她总觉得哪哪都不舒服,腰疼、肩疼、脖子疼。

  2.安全与快乐如何取舍?

  老师:我们也很无奈

  其实,面对“课间圈养”,老师们也有很多无奈。有老师坦言,“大多数老师都愿意让学生适当放飞,就是担心会发生安全问题,落在老师身上的责任大”。还有一位一年级班主任分享,“几乎天天有孩子受伤”。有一次,有个学生的头磕了个包,她就接到了家长的电话“轰炸”,“学生一受伤,家长心疼得紧”。

  小媛就职于广东汕尾某私立小学。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她需要负责早读、看午休、课间“导护”等工作。执勤当天,导护老师需在早上7点35分到岗,并于每次课间出现,在楼道留意学生的举动,决不允许学生“冲跑”。即使课间已提供了读书角和益智游戏等活动选项,尽可能“塞满”课间,但不能放松警惕。而所有的措施,都指向“保障学生的安全”。

  “现在都是安全第一。”天津某公立小学教师晓玉说。下课铃响,班主任到班“盯班”,不能空岗。数不清的琐碎小事贯穿整个工作过程,她形容那是“全方位保姆式监管”,生怕学生磕了碰了。但实际上她也知道,课间十分钟,老师是否在场并不直接决定学生的安全系数。很多时候,老师们只能制止眼下可见的追逐打闹,当意外的磕碰发生时,站在楼道里的老师通常无法及时出手相救。可即使这样,监管也并不能少。

  对于当下的种种管制,很多老师既心疼也无奈。晓玉不是不知道让孩子们参加运动的好处,但她不敢放任孩子奔跑。“不限制、不圈养,你让他放飞了自我,释放了天性,也会有很多安全隐患。一旦出了事,(部分)家长(就会)开始对学校不依不饶”。在校内因磕碰而受伤,是学校最害怕遇到的事。

  一方面,家长们希望能把课间的10分钟还给孩子,让孩子有自由支配的空间,另一方面,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意外受伤,这无疑会导致家校关系紧张,同时也在无形中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因此,有老师吐露心声,学校主要精力在教书育人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3.吐槽还是理解?

  家长观点不一

  在有些家长眼中,课间体验的缺失,不仅容易引发孩子的健康问题,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

  脊柱侧弯是青少年中常见的脊柱疾病。国家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工作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曾在媒体披露,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率为1%至3%,侧弯人数已超过500万,且发病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而长期久坐可能引发脊柱侧弯。

  除此之外,不少研究和数据都表明,在中少年成长发育期间,久坐、身体活动不足等易导致肥胖、视力下降、劲椎酸痛等问题。

  “早就想吐槽了”,有家长反映,“好几个班都有腰椎有问题的学生”。还有家长回忆起了自己当年的课间10分钟:“课间老师都往外撵人”。也有家长表示能理解,“老师和学校也是出于安全考虑。”更多的家长们感到担忧,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充满活力的时期,这种不合理的课间安排似乎在扼杀孩子们的天性。

  4.谁来负责?

  很多限制,并非白纸黑字明确写着“不允许”三个字,但条条框架无形存在。以安全学习为名义的校园管制,将孩子放置在加厚的安全包装中。包装的手法虽不一致,但结果都是让人透不过气。

  但“圈养”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也不会是一个长久之计。

  常规认为,限制学生行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校园伤害案件出现概率,因此,加大监管力度,成为降低校方责任的方法之一。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辉表示,在校园伤害案中,校方承担法律责任与放开孩子自由活动不存在必然联系。

  按照《民法典》第1199条、120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在校受到人身伤害,学校证明自身无过错则可免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在校受到人身伤害,学校有过错才担责,无过错无责任。

  王辉介绍,在法理上,是否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才是判断学校要不要承担责任的前提和关键因素。并不是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伤害,学校就一定得承担相关责任。但在实际纠纷中,学校在举证证明自身无过错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困难。

  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光靠增强学校、家长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够。还得厘清关乎校园安全的各个主体责任,避免过分强调学校、教师在校园安全中的责任和义务。

  王辉认为,在各种安全检查都通过的情况下,应该降低学校的举证义务,而将承担赔偿义务的一方,归结为造成孩子实际伤害的一方,如打人者。同时,也应考虑孩子自身是否有相关责任。可现实是,太多家长不会追究自己孩子的责任。一旦出事,孩子总会是家人眼中的“受害者”。

  刘洋当了10年幼儿园老师。她自称见识过太多“孩子无错”式家长。有的家长,孩子摔地上了,就责怪地板,孩子撞到桌子,就怪桌子。

  任职于青岛某高校的欣怡多年来从事教育研究,也是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欣怡理解一个婴儿从“肉蛋蛋”成长为会跑跳的孩子那种心理。但她始终觉得,“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是一个人,而不是宠物。作为一个人,是需要去适应大环境的,要是被过度保护的话,是一定会失去些什么的。”

  5.请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无论是出于方便管理的目的还是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学校都不该剥夺孩子课间“喘息”的机会。或硬性或软性、或直接或间接地给孩子传达“别出教室门”“别满楼层溜达”“别找事儿”之类的信息,都是一种威压,不能提倡。

  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注意力的一种规律性特质就是难持久,这就是为什么课堂时长设置为40分钟的科学根据。课间10分钟,本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身体、放松大脑、上厕所、沟通而设置的,跑跑跳跳、说说笑笑本应是课间10分钟的“标配”,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磕碰,为了“不出事”“不惹麻烦”就将孩子“圈养”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真出了问题。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让孩子去跑、去跳,即便会有磕磕碰碰,对孩子而言,都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真正对学生的关爱,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应该是放开手,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把课间的欢声笑语还给学生。 综合央广网、南风窗、红星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