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权益 > 维权行动 “我一个人在战斗”本报记者与“开胸验肺”的张海超面对面
2009-07-20 09:23:59来源:
分享到:
  字体:【

  


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

   河南省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新闻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了全面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本报特派两名记者星夜奔赴河南采访,并发回相关报道。从即日起,本报将连续刊发记者从事发地发回的第一手稿件,以期引起读者及相关部门的关注。


天气炎热害怕捂出痱子,张海超的母亲每天都要为他擦拭身体。
    小暑刚过,河南省新密市乡村公路两旁绿油油的玉米十分茁壮,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开胸验肺”的张海超也说,要不是得了病,自己对生活也挺有希望的。28岁的他看着自己3岁半的女儿蹦来蹦去,禁不住泪水长流。
    从郑州市向南驱车一个小时,就到了新密市刘寨镇老寨村。看到陌生的面孔打听张海超家的住址,老乡们便围了上来问是不是记者,他们说这几天有很多记者过来找张海超。
    “那孩儿老可怜了,得了病公司不管。”“你说不是尘肺病谁愿意去挨一刀?”老乡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张海超的家在一条长长的胡同里面,正房三间,偏房三间。狭小闷热的房间里,张海超刚刚打过吊瓶,坐在床上很虚弱。他说现在每天要打六瓶药来消炎。
    提到 “开胸验肺”,张海超说: “我也是被逼得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
突患疾病 四处求医
    应该说,张海超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农民,初中毕业之后,没有升学的他就跟着父母干农活,也经常跟着父母在附近的集市上卖鞋。父母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硬朗。自己和妻子恩恩爱爱,女儿也乖巧可爱。
    这样平静幸福的生活被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振东公司)的一则招工广告打破了。
    振东公司是郑州新密市的一家明星企业,就在离老寨村不远的曲梁乡,与刘寨镇一沟之隔。老寨村里有许多村民在振东公司打工,每月工资一千多块钱,对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3岁的张海超也被这份“高工资”的工作所吸引,2004年6月,看到招聘广告的他应聘进了振东公司。没想到噩运从此开始了。进公司之后,张海超先做了3个月杂工。同年9月,张海超转正,公司和他签订了劳动合同。他被调整到破碎车间,任务是将硅石破碎成硅石颗粒。张海超说,出料的时候,粉尘特别大。除尘设备是坏的,一直没有办法使用。公司每个月给工人发一个防护口罩,用两天隔尘效果就不好了。
    2005年春节过后,张海超被调到硅砖生产线的成型车间,成为一名压力机成型工。2005年7月,硅砖生产线关闭,张海超又被调到钢包砖生产线成型车间,还作压力机成型工。张海超说这两个车间里面的粉尘也比较大,还是没有除尘设备。
    在成型车间干到2007年的8月,张海超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咳嗽、胸闷,还经常有痰。他还以为是自己感冒了,就吃药打针,但一直不见好转。2007年10月,张海超来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拍了胸片,结果显示双肺侧有阴影,医院没有确诊,又拍了CT,怀疑是肺结核,经过验血、肺结核常规等多项检查后,没有确诊。
    为了治病,2007年10月,张海超离开了振东公司。他又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气管镜检查,查出双肺侧有阴影,但是仍然没有确诊。打点滴治疗20多天后,复查发现没有效果,双肺侧的阴影并没有改善。张海超对医生说过自己的职业史,但是一直按照肺结核治疗,没有效果。
    之后,张海超转到郑州六院。同时张海超经别人介绍,在离郑州六院不远的郑州中岳塑化技术有限公司工作,做金属件冲压。一边治疗,一边为自己挣医药费。在郑州六院,张海超仍然是按照肺结核治疗的,2008年3月、5月、8月、11月,张海超复查了四次,但是复查之后,显示双肺阴影部位扩大,针对肺结核的治疗没有效果。此时的张海超更着急了,“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啊?”郑州六院的专家经过重新诊断,排除了肺结核的可能。
    接着,张海超又去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胸科医院检查,肺结核检查成阴性。医院排除张海超患有肺结核的可能,但是不排除尘肺。
诊断职业病 费尽周折
    张海超突然想起,自己来单位之后,每年都有体检。在离开公司前的2007年1月6日,郑州职业病防治中心和新密市防疫站联合到公司里体检,但是体检结果并没有通知工人。
    河南胸科医院的医生曾告诉张海超,你这个病如果是尘肺,2007年体检的时候,就可能已经有问题了。
    于是张海超到新密市防疫站要求查看自己的体检结果,防疫站说我们这儿只对单位不对个人,你要到单位开证明。张海超来到振东公司,没想到,公司已经不承认张海超在这里工作过。
    在律师的帮助下,张海超在村委会开了个证明,证明自己曾经在振东公司工作过。2009年1月6日,张海超终于看到2007年1月6日自己的体检结果,防疫站的通知上写着“0+?结核待查?”。
    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告诉张海超,我们已经让你们公司通知你去复查。张海超说,我从来没有接到过公司的复查通知,就压根不知道这回事。
    拿到通知后的张海超更害怕了,他连夜买火车票去了北京,到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煤炭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查咨询。张海超把在河南胸科医院做的病理切片、病理报告提供给这些医院,医院都认为是尘肺。医生说,你这要是发现早的话,还有补救措施。但是现在你这种长期的,粉尘已经和肺部长在一起了,我们也无能为力了。北医三院职业病门诊的一个老大夫说,百分之百是尘肺,不过也没有关系,只是会影响生活质量,冬天会咳嗽,不会影响寿命。张海超说,我知道医生在安慰我。
    1月中旬,张海超从北京回到郑州,到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做检查。防治所要求张海超提供职业病健康监护档案、历年危害因素评估报告、个人职业史、粉尘危害接触史,这些都要由单位出具。
    张海超回到振东公司索要这些材料,公司负责人开始不见张海超,不给提供任何材料,也不承认张海超在公司工作过,后来干脆不让张海超进公司了。
    为了拿到诊断所需的材料,张海超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之路。2月7日,他到新密市防疫站、市卫生局、市劳动局、市职业病监督科上访。2月14日,张海超的信访终于有了结果,振东公司出了一份材料,承认张海超是单位的职工,但是没有写明工种,也没有写明粉尘危害工作史,不符合职业病的诊断要求。郑州市职防所要求重新补充材料。张海超继续上访,到了3月21日,公司又出了一份材料,有工作岗位,但是仍然没有承认粉尘接触史,拿到职防所人家还是认为不符合要求。张海超回头又去找公司,3月25日,公司又出了一份材料。有工作岗位,承认了粉尘接触,有危害因素报告。但是在职业病诊断申请书上,需要用人单位填写的内容,公司至今仍然没有填写。职防所仍然不给张海超诊断,无奈之下,张海超继续上访,最终,接访的领导经过协调,让张海超到郑州市职防所诊断。
    不服结果 开胸验肺
    5月12日,张海超到郑州职防所检查,25日诊断结果出来——“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张海超说:“我在他们那抽血,化验都呈阴性,怎么还能按照肺结核治疗呢?我跟他们说郑州市第六医院已经排除了肺结核。”
    防治所的工作人员告诉张海超,要是对这个诊断结果不满意的话,可以申请职业病鉴定。第二天,张海超就去了郑州市卫生局申请职业病鉴定。6月2日,郑州市卫生局批准了鉴定。但进行鉴定又需要一笔高额费用,囊中空空的他赶紧回家借钱。
    6月9日,张海超拿着郑州市卫生局作出的批复,准备进行职业病鉴定。在郑州职防所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示意张海超,即使进行鉴定,要推翻诊断结果的可能性很小。听了这话,张海超拿着准备做鉴定的费用直接住进郑大一附院呼吸内科,要证明自己究竟得了肺结核还是尘肺。各种检查都做了,肺结核检查都呈阴性。6月18日,张海超转到胸外科,打算 “开胸检查”。
    6月22日,医院为张海超做了 “开胸手术(胸腔镜诊断手术)”。经过4个多小时手术,医生从张海超的肺部切下两小块做活检。经过病理诊断:尘肺合并感染,排除了肺结核。医生建议到职业病防治所做进一步治疗。
    7月1日,已经没钱住院的张海超只好回家。当晚,伤口出现红肿,他的母亲连夜借钱。7月2日又住进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7月6日,张海超的住院费用又花光了,只得出院。当天下午回家,只能由村卫生室的医生每日打消炎针。
维权战斗 抗争到底
    张海超的事情发生后,尘肺病的阴影像幽灵一样笼罩着整个村子,原本不知道什么是 “职业病”的村民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 “得了那病不得了,干不了活不说,还要人命。”
    春节过后,有很多害怕患上职业病的工人主动辞职。和张海超一起进公司的同村村民张志刚告诉记者,现在,老寨村在振东公司打工的人大多都回家了, “挣钱要紧,命更重要。命都没了,要钱还有啥用!”回到家的人也是人心惶惶,自己有没有得尘肺病,每个人心里都没底。
    在振东公司打工的大多是附近乡镇的农民。据张志刚了解到的情况,与张海超有同样症状的还有好几例,究竟有多少,具体数字谁也说不清。 “也许只有公司知道,因为每年体检后就有人被公司以各种理由辞掉。”
    和强大的用人单位相比,张海超的维权之路走得很艰辛,甚至有些悲壮。张海超说: “尽管只有我一个人在和公司战斗,如果最后失败了,哪怕是付出生命我也要抗争到底。”
    为了治病和诊断,张海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债台高筑。他母亲借遍了所有的亲友邻居,“最后一次到郑大一附院看病还是到银行贷的钱。”说起儿子的遭遇,母亲泪水涟涟。“我和他妈年龄大了,应该是他来养活我们,现在我们还得为他操心。哪一天我们动不了,他可咋办呀?”想到儿子的将来,父亲一筹莫展。
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 马海东 焦晓宁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