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权益 > 维权行动 善待农民工最终善待每一位公民
2007-06-18 14:01:22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特别是广大农民工工资较低,劳动条件恶劣,不能享受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已成为普遍现象。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充裕便宜的劳动力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如果提高劳动者待遇,势必削弱企业竞争能力,损害经济长远发展。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首先,如果劳动力价格一直这么便宜,说明占人口很大比重的普通劳动者并没有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有关统计显示,在农村,现在外出打工者的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比重一般超过了50%。
    不久前,我们对安徽利辛和霍山两个外出打工比较典型的县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依靠外出打工。即除了口粮自给外,盖房、小孩上学、看病和其他家庭主要开支都要依靠打工收入。实际上,不少农户盖了新房以后,家庭积蓄就所剩无几,还有一些家庭甚至是靠借钱盖房。由此,相当多的家庭都面临小孩辍学,看不起病的困境。如果占我国主体的农民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工资仅仅够他们维持生存。那么,农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盲流的孩子还是盲流。
    第二,劳动力价格低廉,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过去20多年,我国企业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当中占据了很大优势,“中国制造”价廉物美的商品畅销全世界。
    但是,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不能维持长久。据估计,“人口红利”将在未来15年左右被消耗完。随着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将会走到尽头。
    另外,企业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会丧失创新动力,在世界产业链中永远处于最低端。在我国的外贸结构中,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类、玩具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并不多。我国加入WTO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经常遭到贸易壁垒和高关税的抵制,贸易摩擦增多,出口很不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第三,劳动力价格低廉,特别是农民工待遇低下,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我国当前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急剧变化当中,各种矛盾交汇,特别是两极分化已经比较严重,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虽然现在对我国基尼系数的认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一般都认为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如果政府在这阶段不切实采取相关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就有可能使社会矛盾激化。
    第四,从国家整个发展战略来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的利益保护问题。
    前不久,播放的电视片《大国崛起》,分析了近现代几个主要国家的兴衰过程。综观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一个大国的崛起就像跑一场马拉松,如果只看眼前利益,拼命快跑,全然不顾后半程的战术,到时就会筋疲力尽,被迫退出竞争。
    前20多年,我国工业化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大量投入。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如果说,前20多年我们为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不得不付出这些代价,到了今天如果还沿袭老路,将会走进死胡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一直靠压低工人工资来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虽然迅速崛起,却是“脱亚”而不“入欧”,在经济上一直没有达到主要西方工业国家的水平。二战后,日本再度以廉价的劳动力崛起。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及时完成了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型,把高工资、高生产力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终于改变了战前“跑得完工业化的前半程,跑不完后半程”的局面,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加强劳动者保护,提高劳动者待遇不仅是社会必须,而且已经可能。一个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开始朝着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变化。经济理论和我国近年来全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都表明,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期已经结束。
    在劳动力市场的这样一个转折关头,政府制定何种政策至关重要。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几条:一是要尽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二是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体系,运用经济力量引导企业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三是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人力资本含量。
    善待农民工,不仅因为同情,更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最终善待每一位公民。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