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任文盛夏季节,在乡下的农家院落,看最热闹的花开,莫过于丝瓜花开。丝瓜花开,简直是一种热热烈烈的铺展之势,闹腾了整个农家小院子,使人彻夜难眠。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儿。于是,满院里撒
□祁军平大清早,老鲁和老伴来到村口,打算坐班车去县城看生病的外孙女。昨晚,老伴给闺女打电话,闺女在电话里带着哭腔说:“妈,臭妮子下午从学校回来就咳嗽,而且还有点发烧。”老鲁一听外孙女咳嗽、发
□黄杰打记事起,听到最多的是“多吃点、多穿点、别着凉……”从不计其数的“唠叨”到成家立业的热泪,她总是在默默守护着我,或许她不是最优秀的女人,但在我心中,她永远是最可爱
□任广民每当在群里看到铺天盖地的歌颂父爱的文章、歌曲,便知道是父亲节快要到了。虽然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父亲节的来历,但触景生情,每当这个时候,都会引起我对父亲更加深切的怀念。我的父亲离已经离开人世二十二年
□武沁园周五下班,微风不燥,一时兴起,买了晚场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去看大唐群星闪耀时。那是一个落日余晖的年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曾让万国来朝的大唐由盛转衰,自此苟延残喘,颓然黯淡
□孙文胜美食搅团,秦人都很熟悉。尤其是女人们,一说起搅团就滔滔不绝,口里生津。有个南方文友很奇怪,问我:“搅团到底为何物,难道会比鱿鱼海参、鲍翅燕窝好吃吗?”我说是的。她让我发个照片过去,我
□史红霞丈夫病了。此刻他正躺在床上,盖了三床大棉被,只露出一个小脑袋,一头黑发张牙舞爪地立着,那张黑得少见瘦得可怜的脸看起来就如我的拳头样大小。窗外,世界暖成一片光辉。有孩子在楼下欢快地嬉闹追逐,从邻
以前,略阳人都吃这种锅塌塌馍。当时人们都是以粗粮为主食,吃白面和大米都是稀奇。上顿下顿离不了苞谷面,不是白苞谷面片片就是黄苞谷面搅团,改个花样就是散面饭和拨拉子。想吃顿面条和米饭就得遇上家里来了客人或
我曾于数年前去过崇文塔。记得当年西咸新区还没有成立,从泾阳县城一路向东,再拐个弯,远远便能瞅见崇文塔。塔身高高耸立,周围有学校和老百姓的房子,还有麦田。我总觉得这座塔的高和这里的环境不和谐,塔的气势没
“蝉鸣蛙叫才知半夏,经风沐雨方可耐冬。”窗外的蝉鸣声格外刺耳,不觉让人内心生出些许燥热。此刻,泡一杯茉莉花茶,看杯中浮起的白色朵朵,搭配茶叶的沉沉浮浮,显得格外和谐。品上一口,心情便有了
微风轻拂,伴随着立秋的来临,盛夏的余热逐渐褪去,淡淡的凉意,渐渐唤醒了公司的每一个角落。昨日那倾盆的大雨,仿佛向大地告别夏季的炎热。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不再那么刺眼耀眼,而是变得温柔而宜人。凉
第一次读完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文章,也是第一次真正彻底了解路遥。我不知道“震撼”一词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因为我再也找不出其他更合适的词来。其实在高中时代就已读
□王干山那边,是陕北的高亢和与关中的醇厚。山这边,是陕南的柔情与刚毅。34年前的夏天,我曾经从山那边翻越过去,到山这边。当时从南京坐火车去成都,途经宝鸡停留下来,宝成铁路因塌方而中断,我便从秦岭北坡坐长
□周养俊李永刚先生是近年来活跃在陕西文坛的一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以立意高远、积极向上、大气豪放、适合朗诵而为读者和朗诵界所熟悉和喜爱。他的诗作有鲜明的特点:大气、正气、接地气。这使得他成为近年来
□李永刚 今日立秋我居老家在夏虫的叫声里听到了远远而来的秋只有老家离秋最近近成一种特别的感觉近成对土地与庄稼亲切的拥抱和握手 今日立秋立的是季节的责任立的是岁月的追求这是对立春给予的回报这是给立夏交出的
□张朝林“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车里播放着《康定情歌》,我的脚合着拍子,向往着康定城。车在大渡河峡谷鳖状爬
□耿高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末期,我告别了生养我二十年的家乡,去咸阳追寻梦中的诗和远方。我们这批学生,是三线建设时期从边远村镇学校搬迁到城市的第一届新生。当时学校里只有几座家属楼,食堂和宿舍已经盖起,但
□乔麦车像一只羚羊在山峦间奔跑,重峦叠嶂的山脉将我们包围,山峦如同母体,我们如同母体里的婴儿。阴霾的天空洒下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万物,一切明亮如新。车窗外的植被如迟暮的老者。车内洋溢着与窗外不同的气息
华山,如一座擎天巨石,矗立在华夏大地上——峰峦叠嶂与天庭相接,道观香火与地气融合。华山,以其雄姿灵气,吸引了古今数千年的文人墨客。自古名家登览于此,赏尽天下壮观,情溢于山,抃舞狂欢,神游物外
在陕西安康文坛,李永明先生的名字出现在《安康日报》频次是比较多的一位,由此可见,李永明先生是位勤奋的业余作家。他写新闻、小说,但更多的是写散文。他无论写什么样的文体,都有出彩的地方。李永明先生笔下的散
看到最新出版的《安鸿翔书画作品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十分高兴和自豪。因为安先生来自我的家乡——咸阳永寿县,也是他人生进入耄耋之年,将自己数十年书画创作与探索的珍贵资料的一次集中展示。在
不久前,在第二届全国国学书画展开幕式上,有幸与王安泉先生相识,一见如故,并意外收获了他惠赠的大著《尚善》,几乎一口气看完,受益匪浅,启示颇多。首先,这是一部尚善、崇文和守信的书。该书真实记录了大善人王
廉涛先生是民航系统的业余作家,多年来担任高管,于行政公文娴熟老道,业余又一直徜徉于文学。尽管他生长在秦岭黑河边,较长时间工作在陕北,但他一直向往大海,这片大海,是黄土高原苍茫凝固的大海,是云水滔天的大
□冯敏生云朵在天上,牛羊在山上,放牧少年悠扬的树笛声,也在山上飘荡。山的那边是山,山连着山,放牧少年的牛羊,似乎永远走不出这山连山。“高高山上一棵松,松下有一小牧童,牧童的鞭声清脆呀,每天行走在绿
□杨映锴上小学时,每到周末,我都会去农贸市场门口的报刊亭里看书。这个报刊亭不大,但摊上却整齐地堆放着各类报纸杂志。报刊亭的经营者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婶,在我印象中,她总是喜欢安静地坐在一旁的小竹椅上,默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