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影像、三维模型、视频监控……他们运用测绘服务“黑科技”——打造智慧化秦岭综合监管平台
工作人员在鄠邑秦岭保护站监控屏幕前工作。受访单位供图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一道秦岭南北分开米面之隔,一道秦岭南北分开寒暑之差,一道秦岭南北分开了大漠黄沙与青葱漫山。
据秦岭生态环境状况卫星遥感监测的评估显示,秦岭陕西段拥有生态空间面积超89%,森林覆盖面积已达82%,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区域面积更是占到了99%。
近年来,陕西不断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快“数字秦岭”建设,搭建“网格化”“信息化”平台,初步构建起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探索出智慧管护秦岭的新模式。
9月22日,记者走进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探访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守护秦岭毫厘不差的美丽,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网络化与网格化结合
“一个点的变化也不能放过”
2019年初,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上线试运行。2021年,监管平台改版升级,构建了“一个平台、共享共用、两图叠加、两防结合、四级联动”的秦岭保护监管格局。
成晓英是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陕西省第六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的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卫星影像监测相关工作。作为监管平台运行维护中心监测组组长,“我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基于卫星影像的疑似图斑监测,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就是通过前后期卫星影像对比,发现变化的地方,例如这个地块前期影像上是一片农田,但现在有了一个白点,可能是建筑物或是别的堆放,那么我们就要上报系统,系统会告知网格员去实地取证核实,最后在系统中备注。”9月22日,成晓英在监管平台上向记者演示。
监管平台将秦岭区域5.83万平方公里划分为不同大小的2510个网格单元,充分运用遥感卫星影像、航空影像、无人机影像和地面网格员等开展网格化监测。截至目前,监管平台设有省、市、县、乡管理员842人,网格员5908人;累计处理遥感卫星影像829万平方公里,完成22期监测任务,下发疑似图斑5944个,并通过监管平台由网格员完成现场取证,随后经乡镇核查、区县判定、市级审核后,再进行省级抽查审核。通过四级联动的工作流程,形成从图斑发现到问题整治的监管闭环。
“‘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就是监管平台运行模式,由异常问题线索监测发现、取证任务管理、现场取证APP等系统组成。我们的作业员需要练就‘火眼金睛’,在成千上万的卫星影像中查找问题,连一个点的变化也不能放过。”该院纪委书记田三良说。
大数据赋能
“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作为全省首家区县级秦岭保护智慧化管控中心,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由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陕西省第五测绘工程院)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建成智慧管控平台。其中,抽调15名技术人员组成无人机调查团队,完成了鄠邑区秦岭山区730平方公里0.2米高清影像航摄获取和保护区范围内1.4万余个构筑物/建筑物信息调查;发挥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展示的技术优势,为鄠邑区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与网格员日常工作建立了有效的互动途径,实现业务处理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将各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问题“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鄠邑秦岭保护站设有1个总站、5个分站、51个子站,通过实时掌握重点点位的数据信息,实现整治过程全方位监控。”9月23日,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徐培罡向记者介绍,目前鄠邑区涉秦岭区域相关峪口峪道实行红黄绿“三色”管控,在所有禁止出入的峪口都设置了电子围栏,一旦有人员违规进入,屏幕就会发出警报声,红框圈出具体监控画面,峪口现场立即有网格员劝离,管控中心人员也会远程劝离。最近,该站还和中国电信合作,以发送短信的形式及时提醒市民游客,一旦误入红色区域尽快离开。
该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吕琳说:“从曾经的靠人防,发展到如今的物联网监测、热成像识别、无人机巡护……一项项高科技手段,依靠智慧化秦岭综合监管平台,为秦岭拉起一张数字监测网,做到了‘人过留图、车过留影’,实现了‘由看到管’的转变。目前,陕西初步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秦岭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
视频监控+智能解析
强化服务能力推动服务革新
当前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常态化图斑监测外,还要做好专项整治保障、应急保障、常态化工作保障、数据资源保障等N项服务工作。
卫星影像、三维模型、无人机、网格化、勘界立标、视频监控、智能解析……正是这些“黑科技”构成了我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管的测绘服务格局,初步构建起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
通过秦岭生态卫士APP和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结合,将秦岭五乱整治、水源地保护、尾矿库监管、矿山治理、森林防火监测、地质灾害预防、危化品运输监测等纳入监管范围,将问题线索推送至秦岭网格员,开展调查取证、视频图像回传、结果反馈等闭环处理工作,实现对问题处理过程全方位监管。
目前,形成视频监测为主、无人机巡查与人工监测为辅,网络化与网格化相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秦岭综合监管体系,已实现人员活动频繁区域面积的50%左右覆盖,其中秦岭北麓基本实现全覆盖,计划到2023年底,完成人口活动频繁区域、重点点位全覆盖。
以上这些都离不开测绘工作人员提供的数据和技术保障,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秦岭运维项目外业负责人王腾龙说:“通过1749路摄像头,可以说秦岭保护区域只要出现一辆车一个人,我们都能及时监测到。”
此外,在保障服务方面,制图院还配合完成小水电整治、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整治情况“回头看”等专项整治保障任务;累计完成10余次省委省政府领导调研出行技术保障任务,配合省秦岭办开展秦岭区域异常环境问题调研、核查、暗访;建成秦岭数据资源库,编制《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图册》《陕西省秦岭区域基础数据系列图册》等。
本报记者 鲁静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