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新闻聚焦 “按需”引进人才  不可盲目攀“高”
2006-01-24 22:47:07来源:
分享到:
  字体:【
1月16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人事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将出台新的人才引进政策,消除体制和机制的限制,解决在人才引进上的惟学历、惟职称、惟资历、惟身份问题,更加注重引进人才的人品、工作经历和实际能力,做到“四不惟”。   
    近年来,各地在人才引进方面,可谓筑巢引凤,各显神通。何谓人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社会让人觉得遍地是人才,又好像遍地都找不到人才。北大才子陆步轩卖肉、武小峰穿糖葫芦,只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却管理14亿资产的青岛港;火箭工程师陈星羽擦皮鞋,仪表厂技工李斌却被上海师大聘为教授,这些事实,不得不让人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另一方面人才进不了用人单位。惟有一点可以肯定,能胜任岗位需要,能干出不乏业绩,德才兼备者,就是人才。但问题是,许多这样的人才因为没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高身份,往往又被用人单位、甚至被一座城市拒之门外。在如今大学毕业生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各地在人才引进上,越来越重视引进带“高”字的人才,舍此,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可能去不了想去的城市、想去的单位和想去的岗位。
    人才引进上呈现的攀“高”趋势不容忽视。有的单位以为只要引进了“高”人才就行,也不管这些“高”人才是否货真价实,是否能胜任岗位职责需要。前不久,笔者就听说有一个单位,一位“高”人才进来几年后,不思进取,吊儿郎当,工作平平,业绩淡淡,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单位领导却乐此不疲,竟说什么“高”人才养也得养着。不知何故?笔者揣摩,大概是出于“装点门面”的需要。君不见,时下有许多领导在谈到单位人才工作时,总是眉飞色舞地说单位引进了多少博士、多少硕士、多少高工,但很少谈及这些“高”人才给单位带来多少变化、多少效益。引进“高”人才,就意味着要付出高成本。是不是“高”人才就一定能创造高效益,大概未必。另一方面,许多单位还存在“大”材“小”用的现象,付出了高成本,却没有真正发挥好“高”人才应有的作用。
     如今,北京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把人才的人品、工作经历和实际能力作为人才引进的标准,这是抓住了人才引进的核心,值得称道。                       
关键词:|挣钱|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