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新闻聚焦 追梦踏勘路
2013-06-24 01:36:58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本报记者随访水电野外查勘工作者纪实

  

 踏勘队员行进在怒江支流玉曲汇河口吊桥上


    目前,“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正在全省工会系统蓬勃开展,本报今天刊登的《追梦踏勘路》就是把镜头对准一群心系“水电梦”、奔波在野外的“最美劳动者”,聚焦他们的工作、生活,讴歌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该文的作者是本报资深摄影记者柳影,五月下旬他花费了一周时间,跟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查勘队进入西藏,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工作,亲身感受了野外查勘工作者的酸甜苦辣。《追梦踏勘路》可以说是本报继去年推出《四访青石崖》之后持续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又一篇力作。老记者深入一线、贴近职工的采访作风,为年轻编采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有这样一群人,数十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西北的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天山南北的大漠戈壁,哪里有高山峡谷,有江河,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黄河中上游的拉西瓦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十多座电站的相继建设,如座座丰碑,记录着他们为共和国水电建设做出的丰功伟业,他们就是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经常进行野外查勘的工作者。新千年之后,当西北水电开发大部分完成后,他们的足迹转向西南地区,转向水利资源丰富的西藏地区。他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基本摸清了怒江、大渡河、雅鲁藏布江流域等诸多河流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资源环境状况,在藏区已查勘出的约一亿千瓦的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中,有三分之一是他们查勘完成的。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建成,为西藏经济建设和国家电力发展贡献着力量。
    他们以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诠释着劳动最美、劳动最光荣的丰富内涵。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记者利用一周时间,和他们一起走过帕隆藏布江大峡谷,这里有雅鲁藏布江流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一“出行完成踏勘任务,最担心的一是路,二是天气。”查勘队队长、西北院规划分院总工王进学说。5月24日一大早,雨便下个不停,查勘队从波密县城出发,雨时而大,时而小。这里的天气与西藏其他地区截然不同,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雅江大峡谷一路北上,在这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年降雨量近1000亳升。五月已开始进入雨季,查勘队的3辆丰田吉普车缓慢通过318国道上的咽喉要塞——通麦大桥排龙天险区域,雨又大了。这里地势险要,左边为涛声震耳的帕隆藏布江峡谷,峡谷深百米;右边为刀劈般的岩石壁,塌方、泥石流、落石等频发,因此被司机、驴友称为天险地带。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不稳定,自通车后路况始终不佳、事故多发频发,路年年修、年年坏,原本狭窄的路面由于下雨和筑路施工,变得异常艰难,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这段14公里长的卡脖子路,一般性的修修补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下决心花巨资开辟隧道新架桥梁。
    避开这段“鬼见愁”的路,赶到拉月曲吊桥已是中午,由此便要步行,这里是通往踏勘目的地——通灯坝址的唯一道路,也是通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拐弯的主要道路。雨仍在下,队长王进学决定暂缓上山,在此休息吃饭,等雨停了或小了再走。车上已准备好上山前的午餐——面饼、压缩
    饼干和榨菜。连日来午餐都是在途中的车上解决,今天因为雨大而不得不改变。此次踏勘为补充踏勘,是对已确定坝址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细化补充。踏勘队共9人,除西北院专业技术人员外,另外3人是来自大唐发电雅江开发等各处的业主。冒雨上山,艰险的小道变得更加湿滑,身着雨衣或手持雨伞增加了不便,危险系数增大,缓缓等雨停,或者变更计划改日天晴再上山,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下午三点,雨停上山,查勘队伍终于出发了。过百米长的拉月曲河吊桥,进林荫小道,前行约一公里,拉月曲河流入帕隆藏布江。路面开始为石头铺成,道宽一米,走着走着便成土路面,一会儿上坡,一会下坡,林中原本阴暗潮湿,雨后更加闷热,工夫不大,众人便不住擦汗脱衣服。(下转二版)
    碎石路面(上接一版)
    王队长告诉大家,尽量不要靠近道旁的野草树叶,这里虽不是旱蚂蝗的主要区域,但雨后这东西活动频繁,要多加小心。伴着近在咫尺的帕隆江水阵阵拍岸的涛声,队伍缓慢地在峡谷中穿行,通灯坝址终于出现在眼前,正当众人驻足观看时,队员小廉不幸被旱蚂蝗蜇了,他的左手腕有一小黑点,开始出血,蚂蝗已被打落在地。此时众人大汗淋漓,顾不得对蚂蝗的恐惧,忍不住脱去外衣。
    旱蚂蝗这东西鬼得很,喜阴不喜阳,一般躲在背阳的树叶或草丛里,不易被发现。在雅江峡谷地带,旱蚂蝗有三种,对人危害较大的是“花蚂蝗”,发现人畜时它会从树叶或草从中跳出来,落在人身上,利用吸盘在皮肤上注入麻醉剂和血凝暂缓剂:麻醉剂会使人不易察觉;血凝暂缓剂会使血流不止,以便它充分吸食。
    王队长劝大家不必惊恐,这东西没啥可怕的,发现了用手拍掉或是撒点盐就行,出点血也不用担心,不会有啥后果。有近30年野外踏勘作业经验的他,多次被蜇,其他队员也一样有过和旱蚂蝗亲密接触的经历。被蚂蝗蜇,从容对付而不惧怕,早已成了西北院队员野外作业的一门必修课。
    三如果说应付旱蚂蝗是小儿科的话,那么面对在峡谷中穿行查勘等更大的危险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亚热带雨林中与毒蛇不期而遇,是免不了的事。队员们手持的登山杖,一方面是登山助手,另一方面便是为驱赶毒蛇。在狭窄的小道上,杂草过膝,有时根本就没有路,需要自己开路。焦健已有20年野外工作经验,一年来西藏数十次,今年刚过5月,因工作需要就已来藏十多次。在帕隆大峪口、雅江大峪口,他多次遭遇毒蛇,也许是见得多了,他非但不躲避,反而用数码相机拍摄记录它们。“害怕没用,还不如改变思路,欣赏它们,欣赏大自然的美好。”自进入峡谷,他随身携带的相机和有拍摄功能的手机就没停过,道旁的小草小花、岩石上的青苔、体态硕大的花蕊,都成了他拍摄记录的对象。
    前不久,在任务完成返回途中,老王与一头体格健壮的雄性耗牛在林中相遇。倾刻间,耗牛怒不可遏,吼叫着朝他冲过来,老王顿时不知所措,愣在原处,队友见状大呼:“快脱掉外衣!快!”如梦初醒的他急忙脱下红色外衣,不曾想里面的绒衣也是红色,急中生智的他侧身跑下小路,躲到一块大岩石后面,这才躲过了一场横祸。
    四在藏南野外踏勘作业,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走路。踏勘的目的是到实地观察、比较、选择,收集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动植物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完成这项任务只有走,而且只能走。练就一副铁脚板,以便穿行在大山峡谷密林深处,是每个队员必须做到的。2006年5月,西北院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查勘,利用40天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怒江中上游实施踏勘,行程万里,初步摸清了两江的基本情况,收获颇丰。查勘队队长、院党委副书记张现平,率领7名队员沿江深入到雅江腹地大拐弯处,用3天的时间,来回行程80公里,完成了常人需4至5天才能完成的查勘。特别是行程的第3天,张队长考虑到时间紧迫,返回时间由2天改为1天,即用1天时间走40公里。这位身高1.81米的关中汉子,性格刚强、善打硬仗,人送外号“拼命三郎”。当时,他从马上摔下来,腰部已受伤。队员们面面相觑,虽然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反对无效,队长一马当先走在最前头。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凭着这种
    精神,他们用11个小时走出大峡谷。走到最后,行走变成机械运动,因为缺氧加上极度疲劳,一位体重90公斤的队员落到队伍后面,实在走不动倒在了小道上。蚂蝗等小虫的蜇咬已无力驱赶,自带的食物和水早已耗尽,又饥又渴,万般无奈,只好喝道旁岩石下的积水,采摘野草莓充饥。赶回出发地时,脚上已布满大大小小十多个水泡。
    凭着执着的敬业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他们完成了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一日步行最高记录,要知道这可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山中小路。
    行路难。难就难在这里是高原,氧含量大约是内陆的三分之二。在缺氧的状态下行走工作,对每一位队员,尤其是新队员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考验。26岁的王群是搞地质专业的,加盟西北院一年多。这位新手来藏区踏勘已有多次,凭着自己年轻身体素质好,初期并不在乎缺氧,然而,他渐渐察觉到,仅凭年轻是远远不够的。不久前,他跟随老队员在怒江中游的中坝址作业。那里坡大沟深,垂直落差七八百米之多,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气喘不止,稍走快点,感觉肺部膨胀得要爆炸。再看看老队员,不紧不慢,但也脸色发紫,嘴唇发青,同样是高原缺氧,他们却极具忍耐力,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志。在高原,老队员同样有氧不足的反应,但他们默默地忍受着、坚持着。年轻的王群看到了差距。
    行路难,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骑马。在一些车进不去的地方,步行距离太远,只有以马代步。在高原山区骑马,骑一会儿蛮新鲜,时间久了并不舒服。不少队员都有从马背上掉下来的经历,在平路上摔一下不打紧,如果在危险路段,一侧是峭壁,一侧为百米深的山涧,路宽不足一米,掉下去就会让湍急的江水冲走。每遇此种路段,队员都格外小心,胆小的会将头转向峭壁一侧,不敢向外张望。
    在野外宿营,同样是队员的一项基本功。雨林又潮又湿,睡在自己携带的旅行帐篷里,被子同样潮湿,一觉醒来,被子上面一层露水。为了防潮,队员们也想了一些方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拾一点干柴,睡前烤一烤。
    踏勘途中,野营露宿,吃泡面、压缩饼干,喝泉水、江水,难免会身体不适,时常拉肚子感冒,除了吃上几片自备的药物以外,只有忍耐坚持,工作不能耽误,每个人有自己的专业分工,他人无法替代。“在野外,生病只能自己扛,别人帮不了,就是爬也要自己爬回来”,一位老队员说。
    诸如此类的吃住行,是物质方面的,更加令人难以忍受的还是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出门在外,最惦记的就是妻儿老小。思乡思亲的情愫,使远在千里之外雪域高原的队员,常常夜不能寐。幸好多数情况下能通电话,发短信,聊以自慰。在国与家、得与失的问题上,队员们心胸坦荡,舍小家,为大家,不辞辛苦,争创一流,以野外追梦者的自我超越,自我奉献,支撑起共和国水电事业的大厦。(柳影)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