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新闻聚焦 一个村官的美丽乡村梦
2014-05-28 09:49:43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28日

  村民新居
村民旧居
建成后的村广场
建设中的村广场
未改造前的乡村道路
改造后的乡村道路
他是黄土高原上一名普通的农民,却经历了别人不曾经历的曲折与困苦。他从小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让村里人的日子都好起来!”为了这个梦想,在长达几十年的追梦中,他忍受了别人难以忍受的磨难,愈挫愈勇,创新实干,用实际行动在“村官”的岗位上抒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乐章。
他就是陕西省劳动模范、延安市宝塔区川口乡田崂村党支部副书记——郝成斌。
今年50出头的郝成斌生于绥德。他少年时期,绥德县十年九旱,饥荒逼人。为了活下去,他随着家乡的逃荒大军向南出发,最终来到宝塔区川口乡田崂村安家落户。而田崂村地处黄土高原,全村人散住在远离城区的一条深沟里。“七沟八梁零星地,崖畔挖窑度日月”正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全村人均只有半分川、台地,亩产仅有150斤,郝成斌家里人口又多,粮食不够吃,他常以野菜和豆渣饼充饥,饿肚子也是家常便饭。但苦难更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斗志。在那时,他暗下决心:“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和落后的面貌,让村里人的生活都好起来!
从小学到中学,郝成斌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上高中时,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尽管父母咬着牙供他上学读书,但他心里十分矛盾,他实在不想让父母为了学费东家凑、西家借,下雨天还在树林里挖药材,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辍学。对于他的辍学,父母不理解,连村里的老人和干部都说:“这么好的一个后生,不上学真可惜了!”。
退一步是为了向前多跑几步。离开校园后,他背着行李走出大山,来到城市成为一名人见人嫌的小工,每天起早摸黑、汗流浃背,只能挣1.48元工资,还常常露宿街头。为了生存,他什么都干,当零工、卖冰棍、卖布料……第一次卖布,不但没挣下一分钱而且血本无归。许多人讽刺他不是个做生意的料,他丝毫没有灰心丧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陕北人富裕了,穿戴之风随即而起。但改革之初,成衣市场还很疲软,棉布市场却十分火爆,厚道的陕北人民逢集赶市怀里总要揣上几块好布料,回家做件新衣服。郝成斌看准了这一商机,于是,他费尽周折到全国各地采购最好的布料,然后再到延安的十三个县和一百多个乡镇去卖;他每次都确保自己进的货在延安市场是最新的,所以布料卖得快,财富的原始积累在买布卖布之间完成了。
富起来的郝成斌,儿时那个潜藏在心里的“让村里人的日子都好起来”的想法又一次激烈地撞击着他的灵魂。再看看村里的闲散人员,他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办公司,让村里的闲人都有活干。办什么公司?看到延安的楼房一天天在变高,他想进军建筑市场应该是一条好出路。说干就干,他把靠着卖布积攒的几万元拿出来,再东挪西借十多万元,又贷
了十多万元,把村子里没有活干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创业之初艰难至极,由于没有管理经验,没有资历,靠几个匠人和小工难以支撑大局,只能承包一些维修工程。这些工程,虽然小,但质量要求高,不信任和歧视的目光让他的人格和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但是为了能给父老乡闯一条致富路,再大的委屈、再大的苦难,他只能默默承受和担当。为了让自己变强,他带领着工程队,四处奔波找活干,由小变大,从揽零活,到包项目,再到盖大楼,他们终于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打拼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经他们之手,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矗立在延安的大街小巷,成为圣地亮丽的风景线。而他带领的以家乡村民为主力的建筑工程队,也凤凰涅槃地成为一个拥有一支专业技术施工队伍、一批专业设备和核心竞争力强,良好信誉的专业建筑施工企业。
有付出就有回报。郝成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凭着陕北汉子的坚忍不拔、不怕困苦的牺牲精神,敢于创新实干的创业豪情走向了成功。但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后,他想到了村里那些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还需要人帮助,陈旧破烂的村容村貌还需要改变。于是,一个投资家乡,助老扶弱,改变村庄面貌,建设一个美丽乡村的梦想便产生了。
针对田崂村的具体情况,他主持设计规划美丽乡村蓝图,制定了相应的建设内容:第一,改变村容村貌,为村民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把田崂村建设成花园式的美丽乡村。他投资上千万元,建成了党员活动室、文化休闲广场,绿化硬化了村庄道路等。为党员活动室配置了办公用品、宣传用具。在文化休闲广场修建了篮球场、凉亭,配置了健身器材。在村庄道路两旁栽植了垂柳、香花槐等树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建成了一条用于生产的上山路,为村民入户道路铺设了新砖,引泉水入户,搭建戏台、组建乡村文艺演出队,修建排污排洪水渠,为每家每户修建围墙、铁大门等基础设施。
第二,扶持村民搞产业,不仅让大家都有事干,还要让大家都富起来。他跑市场、搞调研、考察其他富裕乡村的做法,最后确定兴办养殖业和优化种植业。为了带动村民养鸡的积极性,他个人出资给每户扶持两万元作为资本,鼓
励大家办养鸡场,并建好基础设施,埋设管道引来泉水,解决了养鸡场的用水问题。又把村里的毕业大学生组织起来学习蘑菇种植技术,然后一帮一结对子,把这种技术教给老弱病残家庭,让他们有致富的门路。
第三,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让村人也和城里人一样,不仅在物质上富足,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富足。他们组建了乡村文艺队,每年正月排练大秧歌、现代剧、小品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在田崂村也成了家常便饭,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同时,他坚持数年为老年人发放爱心款、送米面油,树立敬老爱老的榜样,带动村民养老敬老,团结友爱,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如今的田崂村已是旧貌换新颜,道路宽广,绿树成荫;家家户户围墙高大,院落整洁宽敞,门楼气派整齐统一,一个花园式的美丽村庄已经展现在了村民面前。现在的田崂村养鸡养猪产业和蘑菇养殖已具规模,效益可观;村民劳动创造性极高,形成“人人有事干,家家有产业,致富有门路”的新农村发展格局。
感恩图报、奉献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年来,他坚持尽最大努力,热心资助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支助多名贫困学生上学、给田崂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给灾区捐款捐物、对贫困家庭进行大病救助。为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他还个人出资1100万元,设立了郝成斌冠名的慈善基金,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打造了一个慈善平台。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回顾他走过的人生与创业道路,苦难与成长相伴、创业与奉献相随。但他总是本着陕北人的豪情壮志,在为村民做事,为延安人做事,为社会做事,以超凡越俗的观念和业绩,将一个新时期“好村官”的形象和劳模风采镶嵌进人生的奋斗历程。
(阎冬杨涛)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